這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中無華語片一席之地,只有一部《太極1:從零開始》以非競賽單元開幕影片身份獲邀展映。而時間回到一年前,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主競賽單元還有《桃姐 》、《奪命》、《賽德克-巴萊》、《人山人海》四片入圍,最終一個影后、一個最佳導演兩座銀獅大獎讓華語電影收獲頗豐。面對如今的集體遭遇尷尬冷落,不禁讓人感嘆華語電影在威尼斯“輝煌不再”。
昨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讓華語片遭遇滑鐵盧,電影節換了主席是個繞不去的話題。執掌威尼斯8年的老主席馬可-穆勒卸任了。馬可-穆勒對中國文化非常鐘愛,也是華語影人將威尼斯看做福地的很大原因。而電影節新主席阿貝托-巴貝拉上任,帶來了許多新變化,如選片標準的轉變等。對華語電影人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不再受寵。
此外,華語片在電影節上不再受待見,其根本原因還是商業利益的趨勢。昨日,《趙氏孤兒》制片人黃斌表示:“最重要原因是現在中國電影的風潮是商業化,更看中的是市場,是否能賺錢。而柏林、戛納、威尼斯都是藝術電影節,看中的是電影的藝術性和原創性。商業和藝術,魚和熊掌,兩者基本上不能兼顧。”
中國影協負責人之一康健民也委婉地告訴記者:“其實電影節,包括奧斯卡,對電影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不要在乎是否參賽、是否有所斬獲,只要能展映,展示中國的文化就行。中國電影市場10年來發展很快,但內容和質量上有的確實不如人意,需要大家都思考一下,停頓一下,也是好事。”
另外一個讓內地電影集體失語的原因,就是內地電影想要出國參賽手續很繁瑣:首先是要得到廣電總局審查通過,然后再去各大電影節申報。記者從著名制片人張家振處獲悉,“一部電影只可以選送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不可以重復選送。所以真正優秀的影片會斟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參賽。”經過了這些麻煩的手續,才能把電影送到三大電影節審片委員會的手中,而更多電影人情愿用這些時間去做宣傳推廣,更利于電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