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2小時的《南京!南京!》非常鮮明的表現了導演陸川的一份決心和一份雄心,凌厲而沉痛的影像,試圖用全新的視角記錄那一段人間浩劫。為的是讓今天的人不要忘記72年前的血淚日子……
電影《南京!南京!》出自新銳導演陸川的手,自然在“新銳”上做足了工夫,四年磨一劍,這部影片確實在很多地方體現了與眾不同,整個進程主要集中在日本兵角川的身上,體現的是“日軍攻入南京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最終角川的自殺似乎為日軍的所作所為帶來一點人性思考,在表現南京大屠殺這樣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陸川的《南京!南京!》不能不說是顯示了極大地個性化。
采用黑白的影響,既表現了歷史感和紀實性,也同時可以在屠殺的視覺感官上進行淡化,對于要在部分場景上大膽表現的陸川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必要的方式。盡管畫面黑白,實際上我們看過后就明白了,《南京!南京!》的畫面尺度比較大膽的,對于表現屠殺的情節,影片體現了一定銳利的效果,不管是作為中國人還是國際上的觀眾,完全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當時日軍的滔天罪行。這樣較為突出的展現歷史創痛體現了正視的勇氣,也為了讓今天的民眾不能遺忘歷史!這是陸川彰顯的一份歷史責任感。
《南京!南京!》盡管具備了承載災難的氣魄,不過很大程度上還是歷史事件本身的力量在激蕩觀眾的心靈!作為電影的藝術形式,《南京!南京!》本身講述的日本兵進入南京城和一群中國人的遭遇,劇情內容上比較亂。從進入南京城前后的一場戲就能看出,畫面上一直以日軍為主,但在表現劉燁等人的阻擊時,又轉為他們,直到被殺。劇情一直在角川和唐先生、姜老師等人之間切換,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劇情主線,這對于劇情結構來說有些失衡:因為角川不能完全占據主角地位(不可能不刻畫我們國人在面對如此浩劫中的表現),再進一步而言,影片沒有主要的情節事件的線索,盡管角川見證了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但整個影片還是缺少一個故事主核,當人物沒有焦點故事也缺少焦點,再加上一個個沉痛的段落拼湊在一起,《南京!南京!》自然就給人有些脫軌的感覺。
我們在故事片、劇情片中需要的并不是單純的一個個沉痛的影像段落,還原得在真實也是為電影服務。《南京!南京!》所交代的唐先生和姜老師可惜并不是真正主角而且他們的死沒有達到影片高潮的效果。作為拉貝秘書的唐先生不得不與日本人合作,但沒有換來家人和同胞的安全,他救走妻子,毅然留下赴死似乎是高潮,但其實沒有多少力量——相比“金陵十三釵”橋段的江一燕等婦女的舉手和那一幕令人心碎的流著淚的回頭——唐先生的死已經顯得很平淡。同樣,姜老師最后不斷冒充別人妻子救人導致身份暴露被殺,也不足以到達高潮的力量。
因為如果要說震撼人心,可以說影片從日軍進入南京城開始殺人,每一次槍聲響起都有令國人震撼和憤怒的理由!直到唐先生的小女孩被日軍扔下樓,影片令人震撼的地方實在太多,最后的犧牲缺少引人深思的余地。故事最后真正引人思考的是日軍祭奠亡魂的一幕——這個充滿日式“鎮魂歌”味道的儀式,是陸川非常大膽的舉動,也是令不少國人難以接受的地方,這個長達數分鐘的大場面能夠通過審查,自然體現了陸川的用意,以角川為主的日軍從畫面上逼近……然后切換出角川的臉,畫面略顯晃動和模糊,日軍的整體性、機械性和儀式性再對比片中日軍偶爾的娛樂和玩笑片段,更能引人思考: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所謂“靈魂”!
角川殺死了姜老師,最終也放走了小孩并自殺——雖然有點為了過審做出的處理,但也可以理解角川從開場躺在南京的戰場到最后倒在南京,日本人也因為南京的所作所為失去了人性和靈魂……當然,陸川并沒有做出一些深刻地人性的剖析,很多場景都表現突然——可以理解——在那個非常時期,很多罪行和災難都無緣無故……不過這樣一種厚重的題材如果是為了憑借話題本身來引發觀眾矚目,顯然是陸川有一些避重就輕。或者說,他拿捏得不到位,對歷史片,顯然不是輕易能處理的,而且是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題材。
陸川在鏡頭表現力上,有不錯的亮點,開始攻城的片段,劉燁率領一隊人進行阻擊戰的鏡頭就很寫實,也極有運動感。當然更有很多特寫,不管是劉燁、范偉、高圓圓還是江一燕,都留下了難忘的表情。因此,總體上,《南京!南京!》中演員的發揮是難得的。
最后影片還有一個不錯的特點就是音樂,劉彤的作曲為這部影片沉重和感傷都交出了很不錯的旋律,有大氣有悲情的感受,隨著一些場景出現,音樂對影片的氣氛增加了不少分數。在陸川的電影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