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地造化之不易,方得開物成務。2022年走進尾聲,一檔名為《新生萬物》的電視節目引領的文化風潮即將成為當下的文化大事件。
這場文化大事件的主角,正是東方古國傳承千百年的非遺技藝。在知名媒體人楊瀾搭建的橋梁下,觀眾將見證一場非遺傳承人與新銳設計師的雙向奔赴——這兩者之間將產生怎樣煥新的奇妙反應,傳統的非遺技藝如何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展現新的傳播價值,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年輕人的當代表達?答案呼之欲出。
由夢之藍手工班獨家冠名,江蘇衛視與陽光媒體集團共同出品的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先導片12月23日釋出,節目正片也將于12月30日在江蘇衛視正式播出!節目形式充滿新意,楊瀾作為發起人,力邀文化老友和新銳設計師共同走進11項國家級非遺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茶點制作技藝(富春茶點制作技藝)、蘇繡、竹編(瓷胎竹編)、白族扎染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玉雕(北京玉雕)以及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洋河酒釀造技藝)。用年輕時尚的方式,多維立體的角度,豐富深度的表達,使得非遺文化不僅“活下去”,更要“火起來”。
楊瀾走“新”發起,沉浸式體驗中國非遺文化
節目中,楊瀾通過真實的探訪體驗和學習交流,沉浸式地體驗了中國非遺文化,她也化身行走的“造梗”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為節目增添了不少看點。輕松、有趣的節目氛圍,讓觀眾感受到原來探索傳統文化的節目也可以不沉悶,貼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
與此同時,她還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非遺作品的來之不易,當她用手把一根絲線成功地劈出128分之一的時候,她坦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當她看到一缸“有脾氣”的沉下來的藍淀,她笑道“你要趕上它不高興,那還真就染不成”;當她在四川學習瓷胎竹編時,發現一百斤粗壯的竹子只能獲得8兩細如發絲的竹絲時,她更加感嘆非遺技藝的珍貴。
在當下,非遺文化面臨著社會工業化生產的沖擊,這就要求非遺文化傳承人,不單要汲取保留非遺文化的原汁原味,還要求新求變,為傳統賦予“新生”。
現代設計煥“活”非遺,單霽翔解讀全新文化價值
就這樣,《新生萬物》帶著讓非遺“新生”的使命啟程,已走訪了云南、江蘇、福州、四川等多個省市,用鏡頭語言讓非遺文化的魅力得到彰顯。楊瀾的老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也來到節目中,用多維視角解讀非遺,用他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表達,帶領觀眾了解多個歷史故事,同時也對非遺傳承人們“擇一業、終一生”的精神進行提煉,讓觀眾更好地產生共鳴。
而新銳設計師們,也以融合共創的形式開啟了這段非遺財富的新生之旅。官方公布的主視覺海報就打出了“非遺煥新”的第一槍,邀請知名設計師王成福全程手繪制作,讓“新生萬物”四個字巧妙融入了11個非遺技藝畫面,具有國風特色的同時,又有一種新時代的潮流感,充分展現了“一切偉大皆由雙手創造”的理念。新銳設計師對傳統文化、非遺技藝進行年輕化、時尚感的“煥新”設計,為非遺文化賦予當代表達,極大地豐富了《新生萬物》的內涵,也讓非遺煥新有了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
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情感價值的非遺文化,從來不只屬于過去,是鮮活且生動的。至今,非遺仍然活在手工藝人們的指尖,活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節目通過聚焦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的創新碰撞,助力推動文創產品及相關產業的落地,讓非遺不止具有社會層面的意義,也具有經濟層面的價值,深度挖掘中國非遺的多面性,用蓬勃的生命力去創造更多可能性。
傳承人匠心灌溉,非遺情感價值喚醒年輕一代
《新生萬物》除了通過體驗者的視角身臨其境觸摸非遺歷史底蘊,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還代入穿越者的視角,講訴不同歷史階段生動的故事。在傳承人的身上,觀眾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質,如熱忱,他們燃燒自己的熱愛,幾十年如一日地手作不停;如匠心,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他們手中的一器一物成為時代大浪淘沙的真金;如童真,正是這份質樸的赤子之心,讓他們在傳承當中毫無雜念走下去。這些品質,也恰恰是非遺的情感價值所在,這也為節目賦予更多藝術屬性和人文精神,與當代年輕人進行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讓節目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