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最新一期由新浪娛樂主辦的新浪潮論壇對上述現象進行了深度探討。出席嘉賓有伯樂營銷張文伯(@張文伯伯)、影院投資人田甲(@電影院跑堂的)、微博電影領域大V郭翌(@口袋電影君)、電影觀眾代表@閃光少女斯斯等。新浪電影資深記者何小沁主持了本次座談。
嘉賓合影
“票價太貴”撐起了60億票房?
“票價太貴”是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市場的關鍵詞之一。大年初一單日56.1元平均票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7元,一二線城市票價百元以上已很常見。后期雖逐步下調了票價,觀眾的觀影熱情卻并未顯現明顯回暖。雖然《狙擊手》、《奇跡·笨小孩》等電影憑借口碑迎來短暫逆勢上漲,觀影人次依然以1.14億人次創下五年最低。
@新浪電影 在微博發起調查(如圖),針對“春節期間為什么沒有走進電影院”的話題,11萬+觀眾投票中,有6.1萬、55%的觀眾選擇了“票太貴了”的選項,2.6萬觀眾選擇了放的電影不吸引人的選項。
@新浪電影 投票
今年的春節檔票價是否真的太貴,票價太貴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觀影熱情,可接受的票價區間是多少?張文伯、田甲、郭翌、斯斯分別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張文伯認為用兩句話總結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今年的春節檔的票價絕對高”,同時“今年春節檔相對價格高”,即“它本身就貴,但是今年相對更貴,這個更貴這個事值不值得放大呢?我覺得它不值得放大,它是一個個案。”
伯樂營銷張文伯(@張文伯伯)
田甲認為,電影票(價)增長是一個必然的因素,但是像今年這么大規模的、大范圍的引起討論,跟大范圍的比較大的提升價格來看是不正常的。大年初一對絕大多數影院來說處于需求大于供給,會引發大范圍的漲價,再加上今年這幾部電影,大家一直在上映前討論,所謂最強春節檔,圈里的自High給了廣大的影院從業人員一個假象,會覺得今年電影院會特別火爆,大家不太理智的漲價,結果和預期并沒有達到大家的期待,就是影片價值不達預期,這可能是大家覺得貴的一個原因。
影院投資人田甲(@電影院跑堂的)
郭翌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支出,他“發現今年確實貴,去年基本花106塊,今年基本花160塊,(觀影方面的)個人支出已經超過50%的正增長率。”他認為這與“去年的進口片斷崖式暴跌”這一巨大的時代背景有關。進口片從2019年的237億少了60億,暴跌77%,2021年全國總票房472億,國產片貢獻了399億的票房。“國產片是非常牛的,同時也要注意中西餐的協調,因為一旦沒有西餐的調和,中餐滿漢全席就會非常的貴。”
微博電影領域大V郭翌(@口袋電影君)
斯斯認為,作為一個年輕觀眾,需要付出在北京可支配收入的4到5頓飯去買一張電影票,預期肯定特別高。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面對漲了20%的票價),年輕人群的收入有增長20%嗎,今年春節檔的電影有比去年電影檔的電影精彩20%嗎?”
閃光少女創始人@閃光少女斯斯
票補退場后的票價如何定位?
取消票補的政策實行后,電影市場也經歷了幾年時間的調整,票補雖然依然在,但是比較少,針對“怎么看待票補逐漸消失的現象,觀眾能不能脫離票補”的問題,田甲解釋了票補這一現象出現和消失的原因。始于2014年各大平臺為了爭取用戶提出的票補概念為平臺帶來大量新觀眾,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平臺間的整合導致可以做票補的平臺只有貓眼和淘票票兩家了,另一方面票補收益并不難達到滿意度,導致票補情況越來越少。
張文伯“認為票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銷手段,不會絕跡,他(平臺)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但是當他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不能繼續提升市占率和注冊用戶數之后,就會變成其他手段,通過做內容向下游走。”當它失效的時候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放棄這個手段。
觀眾對高票價的心理預期也經過了緩沖期。如今調整的結果怎么樣?觀眾是否會適應票價越來越貴這件事?為此,郭翌補充了一個數據,去年整個中國電影行業平均票價是38塊,他認為“個位數和1字頭的票價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處于3字頭或者4字頭,這個票價還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如果到5字頭的話,又是另外一個新的節點,觀眾目前來說這個價格是不太接受的,38塊到45塊是比較合理的。”
“電影不值”拉低大眾觀影欲望
嘉賓在座談過程中多次提到了“復聯四等現象級電影雖然很貴,但是觀眾愿意為其買單”的看法。高票價除了體現在觀影人次上,是否會帶來連鎖反應,帶起觀眾只選擇看視覺沖擊更強烈的大片以期值回票價的觀影傾向?文藝片在電影院的生存空間會受到進一步壓縮嗎?
斯斯認為,現在觀眾不再說電影票貴不貴,而是有沒有可能出現一部現象級的電影,把我的雞血打上去,讓我更愿意在某一個時間段燃去對電影的向往和信心。
張文伯說,復仇者聯盟是漫威里面商業性最強的一個品牌,我覺得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不是靠大片拯救的,是要靠系列化影片拯救的,是要靠更多的成熟商業品牌拯救的。復聯四通過品牌跟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黏性非常高的關系,這個背后(的邏輯)叫做優先選擇、相對信任、接受議價。
田甲表示:“作為電影院的經營者來說,電影院的核心競爭力是電影,肯定不是苞米花好吃。我們可能通過一個電影的宣傳,或者苞米花便宜來吸引一些觀眾過來,但是從全年整個經營狀況來說,這是非常非常微不足道的一個點,付出和收益不匹配。所以還是呼吁一下中國能多產一些好電影。”
關于怎么看待“電影院未來核心競爭力是這些大片”的問題, 郭翌表示,這不僅僅是文藝片生存困難的問題,也是非超級英雄大片,非超越級大片怎么生存的問題,好萊塢那邊也在焦慮這個問題。“(一部電影的)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流媒體這個窗口期越來越短,我覺得現在最重要一個需求是稀缺性,這個電影有哪些稀缺性,跟其他片子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觀眾沒有等不及去看這種心情。一旦觀眾會有‘我等一等就能看了’這種想法的時候,這種電影就容易屢上屢撲。”
檔期迷信背后的票房邏輯?
相比坐擁喜劇、奇幻電影、成人動畫、懸疑現實等多類型合家歡影片的2021年春節檔,2022年春節檔上映的影片以主旋律戰爭電影和人物成長性劇情片為主,強喜劇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的觀影欲望。這是其沒有出現黑馬爆款和超級頭部的原因之一嗎?為什么我們喜劇創作好像看起來越來越難了了?
張文伯認為,喜劇本身就是難的,喜劇創作就是非常非常難的,難嘛,所以出精品的概率就低,像開心麻花已經形成自己非常強大的品牌,經歷那么多年在舞臺上的積累和沉淀,找到自己的方法論和跟觀眾溝通的方式,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剛剛過去的情人結檔,聚集了史上以及全年口碑最差的電影,業內怎么看觀眾瞄準檔期看電影的現象?張文伯表示,電影也是產品,也是商品,消費者買任何的商品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買的是一個購買理由,那個商品那個產品只是這個購買理由的一個物化的形態而已。他的購買理由是不是去看電影,是要跟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要在那一天一起干一件有意義的事,有形式感的事。這類片子其實比拼的是營銷,是誰更容易獲得一個被提前在那一天被購買,至于說評價、口碑其實沒那么重要,因為我在那一天去選擇它已經達成我最初的一個目的了。
斯斯從觀眾角度認為,“我覺得愛情電影在今天比喜劇電影還要難拍,是最最難拍的,為什么呢?女觀眾不信了,大家今年說的最多的是搞錢第一名,不是我的白馬王子在哪里,當今天大家都不信的時候肯定更難拍,我為你花錢了不代表我真的喜歡,可能是沒有更好的選擇。”
近年來清明節等新檔期的探索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對于中國電影新檔期,郭翌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只針對跨年或七夕等某一特殊時間上映的電影——“一日電影”越來越多了。雖然檔期越來越多,但全年52周,有22周是黃金檔期,國產片無論片子好或者壞,永遠會選擇那22周黃金檔期。他呼吁改善淡季檔期拍片。
針對主持人提出的“今年春節檔票房沒達到預期,是否會逐漸破除電影集中在大檔期產生馬太效應這一檔期迷信現象”的問題,張文伯表示:所謂大檔期是因為市場本身提供了自然的容量,比如有假期,大家已經習慣于把節假日去電影院看電影作為相對固定的消費方式,他本身在這個時間段內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容量,當然這些投入更高,追求更高票房的片方會把影片放到這個檔期里面,這個是市場規律決定的,它不會改變的,至于扎堆這個現象會不會改變?我覺得也不會改變,而且我覺得只會越來越嚴重。
田甲表示,檔期的核心是電影,好的電影會自帶檔期,檔期會對電影有一個提量,但是不能提高它的上限,只可能提高一下下限。比如去年的八佰,《復聯》和《速度與激情》,不是特別重點的檔期,都取得了優異的票房。電影才是一個檔期的核心,而不是一個檔期促進多么優秀的作品。
斯斯認為,片子好壞這件事情是觀眾正向反饋出來的,所以那些不管在不在火熱的檔期的真正的好片子,觀眾要用錢為它投票,也要為那些在一個好的檔期但是騙我的片子發出合理評價,只有這樣正向的反饋才能推動這個行業越來越或,我們才能看到更好的片子。
郭翌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檔期稀缺度的概念。“檔期饑渴度是票房爆發性增長的一個(重要維度),在該檔期內這個片子的饑渴度非常重要。”他希望2022年國內電影市場恢復到2019年大家所認同的規則,即22周最好的檔期給國產片,另外30個冷淡檔期給進口大片。
在本次新浪潮論壇的討論中,嘉賓們暢所欲言,圍繞今年春節檔、情人節檔探討了票價定價背后的觀眾預期、市場現象、對高質量電影的期待、檔期與票房的關系等,也為今后的電影市場提出了更多破局和思考的角度。隨著電影市場逐步恢復到理性期,在接下來的2022年中國電影是否會迅速調整好狀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觀眾、遵守長期主義,迎來真正的重頭戲,我們愿意給予樂觀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