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福”
“我與書,就像‘魚和水’”
99歲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是南京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他1955年進入南圖工作,雖然已經退休三十多年,但至今依然幾乎每天都準時來到這里工作。在世界讀書日這天,《品讀中國·南京》專題節目將鏡頭聚焦于這位一生讀書、愛書、護書、編書的老人,網友紛紛表達敬意。“沈老不老,有熱愛的人永遠年輕。”“感謝沈爺爺對古籍的守護,為中華文化感到驕傲!”“南京是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城市里都是書香氣,人們身上都是書卷氣。”
南京,中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古往今來的作家在這里操筆不輟,融千萬境地,論時代氣象。這里傳承了千年文脈,雅懷為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022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總臺江蘇總站、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推出文化專題節目《品讀中國·南京》。當世界文學之都遇見世界讀書日,一座城市以文學的方式被打開;人們閱讀著,通過文學與自己相處、與世界相處,通過文學遇見一個藝術、智慧、浪漫的中國。
南朝“最早微博體” 說藝術人生展名士風度
99歲“古籍活字典”談讀書是福引網友共鳴
節目的主會場設置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1800年前,這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所在地。薦書人、讀書人等排座闊談,細數誕生于南京的古籍中記載的中國風度。“這不僅是最早的微博體,不只是看古人的八卦,更體現著魏晉風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在提到《世說新語》時如此說,他還列舉了書中的兩則故事:《梅花三弄》中的“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也”體現出名士風范與人生境界。“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這是“一往情深”的出處,寥寥數語體現魏晉時代人們將生活藝術化的精神。
節目推薦的另一本古籍《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于南京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這本書第一次體現了中國文學自覺性和民族審美觀的塑造。梳理其《宗經》篇,所謂“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故可以“開學養正,昭明有融”,以至“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猶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這一番論述,將中華經典文化的功效說得透徹明白。
古籍中有中國精神的無聲內核,也是中華經典的有形載體。古籍的修復與保護,是傳承文脈、培根鑄魂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世界讀書日,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的王燕副校長和古籍修復市級傳承人許繼香老師,在《品讀中國·南京》展示了古籍的修復、保護工作,令觀眾欽佩和感動。
99歲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幾乎每天都準時出現在南京圖書館的古籍編目辦公室,開始他一天的工作。沈燮元在圖書館待了一輩子,看了一輩子書,覺得“自己的運氣好得不得了”。這位我國的版本目錄學領域元老級人物,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只看一眼就能辨別古籍版本及真偽。他花了三十多年時間整理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士禮居題跋》這一重要學術界寶藏,立志做出更加完善、全面的版本。從編纂到完稿,80多萬字全靠沈燮元手寫。
“古籍醫生”的“手藝”同樣令人大開眼界,破損不堪的紙頁在修復工作者的手中被奇跡般“復原”。年輕的他們創新出多種方法提高修復效率和效果,為古籍注入“新生力量”。沈燮元在《品讀中國·南京》中談到對書的感情時說:“讀書是福”觀眾紛紛刷屏,并說:“有書讀是福、能讀書是福,會讀書是福。”“感謝書籍讓我‘悟’了。”“從古籍里品讀中國,感覺自己的文化DNA動了,這就是文化自信吧!”
湯顯祖、曹雪芹金陵尋夢,南京成就文人創作之高產
卡夫卡信中四提隨園之主,中國南京成世界文化之窗
南京被認為是中國文學開始走向獨立和自覺的起步之城,尤其自東晉以來,南京的文學創作始終保持蓬勃的熱情,一直有高數量、高質量的作品產生。無數文人墨客在南京筆耕不輟,揮灑文采,《詩品》《文心雕龍》《千字文》《登金陵鳳凰臺》《聲聲慢》《桃花扇》《永樂大典》《紅樓夢》等作品都與南京有不解之緣。而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它更是一個世界文學客廳,是古今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窗口。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南京把歷史溶解于自然,令作家心領神會、文采勃發,留下文學印記。金陵城,為中華文脈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萬歷十二年秋,湯顯祖第四次來到南京。當時的南京已是人文薈萃之地,湯顯祖常以詩文、詞曲與當時南京著名的戲曲活動家切磋唱和,并致力其戲曲處女作《紫簫記》的創作。后在曲友的鼓勵下,“更為刪潤”地完成了名篇《紫釵記》。這是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中的第一部作品,開拓了他戲曲作品中以夢為劇情中心的新天地。湯顯祖的《牡丹亭》在南京引發了更驚人的轟動。該劇在南京上演后,深受歡迎,連演十年不衰。在《品讀中國·南京》節目中,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說:“湯顯祖那一代的戲劇傳統,實際上為白話傳統文學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脈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柯軍介紹到,而今戲劇演員的舞臺不拘泥于劇院,在南京地鐵站內,也能看到表演。
節目中推薦的另一本經典名著——《紅樓夢》,也流露出古城南京作為曹雪芹的家鄉,對他創作上的影響。除書中的南京話之外,作家筆下大觀園內的秀麗景色,和“有蔥蔚洇潤之氣”的榮、寧二府的老宅更使人聯想起“六朝遺跡”的石頭城和江南園林。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
而說到袁枚,他購得并歸隱隨園后如魚得水,創作了《隨園詩話》。袁枚的作品影響了一批歐洲作家,卡夫卡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給未婚妻菲麗斯的信中至少有四次提到了清代詩人袁枚。時至今日,南京作為世界文學客廳依然在開門迎客。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表示:“我們在世界上跟美國、德國、法國、丹麥等等幾十個國家上百所圖書館都有定期的互訪研討”。《小王子》的譯者,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在節目中介紹到,她已申請到立項,與法國學者合作,翻譯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鄉土中國》。“外面有什么好的書,我們這里的讀者可以很快讀到。我們這邊好的書,也會很快地被翻譯成其他語言。”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分享道:“我們談到世界文學之都時,會這樣說——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美國的西雅圖、意大利的米蘭、愛爾蘭的都柏林、中國的南京。”以南京為窗口,去傳達中國民族的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和南京。
南京的圖書出版業也一直在為文化傳承賦能。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說:“明代時,南京已經變成了全國的圖書出版,包括出版印刷發行的中心。當時最精良的書叫‘南監本’”《本草綱目》首先在南京出版,包括《西游記》在內的優秀明清小說很多也首先在南京出版,或在南京印發優良的版本。”而今的譯林出版社也一直在積極地拓寬文學的視野和疆界,輸出與引進著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以文學為媒介的交流平臺,讓全球城市之間建立起一種學習、交流和互助的網絡。
零零后“逆光男孩”在閱讀中尋找生命意義
女越劇演員書中尋找李白心境演“活”文豪
閱讀,也是文都南京的一張世界名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畢飛宇表示,歷史的兩只腳、作家的一雙手、讀者的兩只眼,是南京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關鍵因素,缺一不可。
《品讀中國·南京》中,眾人在南京的浦口火車站朗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這個承載著深沉情愫的背影,正出自此處。這里是歷史的交匯口,空間含籠了時光的流轉。在這里應運而生的文學,給了人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鳴,這里生活的人,亦將閱讀作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賦予南京一派書卷氣。
零零后“逆光男孩”葉泓霆在南京長大。4歲生病逐漸失明的他,小學時進入南京市盲人學校就讀。通過盲文書,他開始接觸閱讀,后來又接觸到有聲閱讀。在金陵圖書館的盲人影院里,他聆聽大學生志愿者和播音員講電影。在文學中,葉泓霆為自己找到一種平衡,他說:“在視覺上喪失的東西,通過文字讓我得到。我閱讀的最終目標,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品讀中國·南京》節目的另一位品讀人,南京市越劇團青年演員李曉旭則通過閱讀,找到了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正確情緒,準確抓住了人物的內心。南京入選為世界文學之都后,南京市越劇團創作了詩韻越劇《鳳凰臺》,講述了李白在南京的詩與愛情。李曉旭通過書籍、傳記、文史、詩歌等體會李白的心境。“人物哪里找?人物書中找。我從文字中尋找這個人的靈魂,自己打碎自己,也將文字打碎,融進文字里。嶄新的一塊玉佩就展現在觀眾眼前。”
南京充滿了“文藝范”,書香氛圍被寫進城市的文化基因中。南京圖書館,目前有1240萬冊藏書。文學滋養生命,書香人生激發文化生機。在文學中,我們的心靈更加細膩、豐富與堅強;在文學中,我們體悟中華文脈的獨步天下,自覺地傳承中華文明。第27個世界讀書日,在中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千年文脈經過創新化表達和創造性傳承,飛入尋常百姓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品讀中國·南京》,令人益智增德,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