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文學之都——南京,遇見世界讀書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傳承著1800余年文脈的歷史文化名城,更有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學之都”的稱號。2022年4月23日,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總臺江蘇總站、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推出的文化專題類節目《品讀中國·南京》將于CCTV-1播出,央視頻、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將4個小時播不停,帶領大家探尋中華文脈,領略世界文學之都的風采。
聽說過沒見過的巨著頻出美學“金句”
99歲版本目錄學家“火眼”辨古籍真偽
魯迅認為,魏晉包括南北朝是人的覺醒與文學自覺的時代。早在南朝宋文帝時期,中國第一個專業文學教育機構“文學館”便誕生于六朝古都南京。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于南京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第一次體現了中國文學自覺性和民族審美觀的塑造,書中關于聲律的理論奠定了中國詩學的基礎。“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等名句都出自這部著作。在《品讀中國·南京》節目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中國作協副主席畢飛宇、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等人將作為薦書人,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馮碩、張舒越展開交流與對談,講述《文心雕龍》在南京誕生之初的故事和其中的美學精神。
古籍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寶庫,而守護古籍的人同樣可愛可敬。99歲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在節目現場分享了守護古籍的故事與讀書感悟,在他精煉的“讀書是福”四個字中,觀眾將看到這位老人是如何不忘初心地從事了70多年的編目與圖書采購工作,又是如何通過一雙“火眼金睛”辨別出古籍的版本及真偽的。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院的王艷副校長和古籍修復市級傳承人許吉祥老師,通過展示古籍的修復、保護工作,帶我們領略愛書、編書、護書之人,如何創新性傳承中華文脈和傳統文化。節目在對古籍的追溯和品讀中,再次喚醒我們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激發文化自信。
全國最知名“背影”原來出自這個火車站?
XR延展實景技術帶你“夢回”經典文學場景
《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并稱為“臨川四夢”,而南京也是湯顯祖寫夢開始的地方。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個全國最知名的“背影”正是出自南京浦口火車站。
以文學的方式打開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我們會發現“文學即人學”。在《品讀中國·南京》節目中,我們將通過薦書人的講述,感受到當代讀書人不遠千里找尋文學之夢開始的地方;南京的圖書館與出版社依然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市民安然幸福讀書的場景成為南京最美的風景之一......
節目組帶著書籍“打卡”南京的地標性建筑,留下朗讀文學著作的聲音,許多南京市民受到感染加入其中。除用中文、英文雙語朗讀的《哈姆雷特》《西廂記》外,朱自清的《背影》、曹雪芹的《紅樓夢》等名作名篇亦將悉數登場。書籍與人、閱讀與城市的關聯,將在這個世界讀書日,由偉大的作者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眾多讀者再次創造,一起感受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傳承千年文脈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學作品在現代舞臺上的創新,是當之無愧的“國潮”。據悉,《品讀中國·南京》將運用XR延展實境技術打造時空穿越的文學場景,并與觀眾一同感受南京的書香氛圍。在薦書人、讀書人的帶領下,觀眾將感受到南京的城市風貌和文化底蘊,體會從天下文樞到世界文學之都,南京踐行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化的實踐與努力,以世界文學之都為名,拿到一張新時代南京旅游的文學導圖。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以文學的方式打開南京,可以品讀到怎樣的人生、怎樣的城市和怎樣的中國?這個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品讀中國·南京》將于CCTV-1播出,央視頻、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也將4個小時播不停,讓我們一起找尋南京的文學印記,共同閱讀文學經典篇章,聆聽讀書人的感人故事,在名家點評中領略文學的魅力,走進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從古今文學經典中品讀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