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劇和注水劇混在一起,搞得觀眾就像做仰臥起坐,在“支棱”和“麻了”之間反復橫跳。
像是有些摳圖劇,演員們在綠幕前各演各的,完事兒直接拼在一起。一個空間里發生的故事,愣是被拍出了平行宇宙的觀感,堪稱當代魔幻現實主義。
好在這幾年,好看的國劇又逐漸多了起來。
年初的《山海情》《叛逆者》,放在神仙打架的90年代,也絕對拿得出手。
01
除了大投入,擁有極高的服化道“美商”,那些值得被夸的國產劇確實也同時兼備了創作好故事的“情商”。
或許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的架空古偶和仙俠題材越拍越多。
反正無據可考,不怕穿幫,美就完事兒了。
而古裝劇和年代戲難,難在大家對時代背景都有一個基本認知,首先就提高了入戲門檻。
再加上當代網友“放大鏡看劇”的列文虎克精神,和無處不在的考據黨、歷史愛好者,但凡有敷衍之處,很容易被扒下一層皮。
這種情況下,禁得起看,更禁得住“扒”的劇,顯得尤為難得。很多人最近為《風起洛陽》上頭,就是這個原因。
第一集開篇不過五分鐘,一段俯瞰洛陽南市的鏡頭,就實打實地顯出了精美和用心。
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南市,是洛陽的商業樞紐,最能體現大唐萬國來朝、商賈云集的繁華盛景。
放在劇里,它就是觀眾對“神都洛陽”的初印象。
俯拍運鏡,依次進入視線的,是擁擠的人潮,和鱗次櫛比的街道、建筑、攤販、河道……
“熱鬧”,是很多人的第一觀感。
有觀眾感嘆,《風起洛陽》里,南市街頭出現的百姓群演,都比一些古裝劇里濫竽充數的戰爭場面人要多。
從油花滋滋作響的小吃攤,到賣胭脂水粉香料的街邊鋪子,再到門臉豪華的本地大酒樓“當陽酒肆”……
短短數分鐘的鏡頭,囊括了當時洛陽會出現的各色商鋪,也順帶讓幾個重要角色完成了各自的登場。
有人逛街吃飯,也有人在鬧市追兇,引出后續情節的展開。
在很多劇里,街道不過是男女主邂逅的背景板,通常情況下的作用,是
給跑馬打架、英雄救美、轉圈對視提供場所。
場景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毫無靈魂可言。
像這樣對市井坊肆不吝筆墨的具象化呈現,的確少見。
除了南市這樣的百姓生活場所,劇中還出現了太初宮、仙居殿、天堂等氣勢恢宏的洛陽地標,以及出自虛構但置景考究的不良井、聯昉等場景。
再加上戲里上萬個妝造齊全的群眾演員,全都是肉眼可見的大手筆投入,整個“神都世界”的震撼感撲面而來。
而看了幕后資料才發現,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劇組“平地起高樓”的功夫。
比如南市的景,搭了一個半月,占地14000多平米,讓我想起當初陳凱歌拍《妖貓傳》,直接建了座唐城。
顯然,這樣的高投入、大制作,最終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要知道,經費燃燒的即視感還不是最難得的,那種每幀暫停下來都能看出的精美,才是真的震撼。
甚至還有人調侃:《風起洛陽》起的什么風?國劇服化道內卷之風。
第一眼就進入的沉浸式觀劇體驗,不僅能讓人入坑,還能讓人迅速入戲。南市街頭幾幕畫面中,不斷飄過的彈幕也很有意思,個個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嘆著街上的繁華盛景。
“誒,好擠啊,讓一讓!”
“剛才過去的那個黃衣姐姐好漂亮。”
“神都也太熱鬧了。”
觀眾迅速進入了劇中的世界,開始相信:屬于大唐神都的傳奇,正在這里真實發生。
02
原著作者馬伯庸說過,他希望展現的,是一個鮮活的唐代洛陽城。
“何謂鮮活?是充滿生活氣息、真正有人味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華麗空洞的布景。”
“人味”體現在哪?就在于劇中每一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
越具象、瑣碎,越能還原出生活氛圍。
這種瑣碎與鮮活,放在《風起洛陽》里,或許就是當陽酒肆的招牌名菜“冷泉黑魚”,和郡主生辰時置辦的洛陽水席。
這處閑筆并不是隨意為之,在《洛陽伽藍記》里就有記載,“伊洛之魚,多於此賣……魚味甚美。”
觀眾里不乏一些河南老饕,看到這段,都直呼“對勁了,河洛美食就是這個味兒!”
食物的選擇,也都是為人物塑造所服務的。
品黑魚的百里弘毅出身大家,自然要吃得講究、精細。
同為唐朝背景的《長安十二時辰》,老將張小敬出獄后選擇的食物,則要粗獷得多。
路邊攤上的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都是方便快捷的街頭美食,更適合任務緊急時享用。
食物成為了一個切口,讓整部劇的觀感變得更為扎實、有趣。
服化的作用也是如此。
主角就不用說了,《風起洛陽》里,單是黃軒飾演的主角高秉燭,就在造型上有過好幾次轉變。
前期劇情中,高秉燭身份低微,穿的都是粗布麻衣,頭發凌亂。
為了復現他身上底層人物的滄桑感,服裝的材質都經由工作人員進行了一遍遍水洗、做舊、染色,最后做成成衣上身。
之后隨著劇情推進,高秉燭才開始換上唐朝普通百姓會穿圓領袍與幞頭。
女主角宋茜,大部分的造型都是色彩濃艷的胡服,和當時女子著胡服男裝、騎馬射箭的社會潮流不無關系。
男裝英挺大方,女裝貴氣,多用提花面料,瀟灑柔媚平衡得剛剛好。
最難得的是,不僅主角的服飾、妝發有出處可循,哪怕隨便截出一張群演截圖,也能看到胡服、花鈿、披帛等考究的歷史元素。
即便只有一兩秒的鏡頭,也可以看到路人女子妝容精致、首飾齊全,處處不馬虎。
(三位路人小姐姐,分別梳著三種不同的唐朝特色發型)
“不放過任何一幀”的嚴謹,讓我想起去年看過的另一部愛奇藝自制劇《鬢邊不是海棠紅》。
劇中,200多套戲服,過半都是定制的,全都出自蘇杭老師傅的手工繡制,連龍套身上的行頭都價值好幾萬塊。
(除了最中間的“楊貴妃”,旁邊的侍女龍套也穿著整套行頭)
還有二爺程鳳臺最愛穿的西裝。一套完整的西裝,要包含襯衣、背心、禮服、外套、領帶、手巾、懷表等等,相當瑣碎復雜。
而戲中每個角色的每套西裝,都有這樣完整的搭配。
《風起洛陽》里,甚至連那些一閃而過的道具,背后也暗藏著不少巧思。
譬如這尊布置在萬象殿里的水晶佛頭,鏡頭只是帶過,道具組卻做了大概兩個月。
佛頭上的每根鋼絲都有編號,整個佛頭用2400根鋼絲串聯,佛頭旋轉起來,每個角度都能看出不同。
放到鏡頭里,不過就是兩三秒,但為了這幾秒的完美呈現,幕后的投入卻難以估量。
也難怪有不少觀眾開玩笑——愛奇藝一直都在虧錢,怎么還這么舍得下血本?
03
事實上,一部好劇的誕生,要做的還遠遠不止這些。
畢竟,服化道也好,特效和置景也罷,都是為了服務整個劇集的創作故事和創作細節。
創作上的用心,才最為難得。
在這方面,看得出愛奇藝不僅愿意花錢、花精力,確實也花了不少心思。
在《風起洛陽》里,高秉燭有一段馬車打戲,狹小空間里的拳腳交加,看上去酣暢淋漓又緊張刺激。
但這兩分鐘的打戲,整個劇組一共拍了六天。
拍這段的時候,正是橫店最冷的季節,黃軒身上只有一件單衣,滿身都要涂滿血漿。
打了三天,大家看鏡頭覺得不滿意,又推倒重來,再拍了三天。 好在,劇方的用心并沒有被忽略。
《風起洛陽》劇播到現在,很多細節在微博上已經掀起了一波分析潮流。
不少考據黨對畫面和劇情都進行了逐幀解讀,還有人寫長文分析“軟裝美學”“空鏡美學”。
這有點像是之前《叛逆者》熱播的時候,不僅激發了很多觀眾的二創和“自來水”,網上也出現了對劇中各處細節的多角度解讀,林林總總好幾十處。
從片花開始,就有人通過拆解其中的蒙太奇段落,分析場景、道具所蘊藏的深意;
有劇粉專注角色的肢體語言,從癱坐、急起、流淚等動作中,分析男主角步步遞進的心路歷程……
導演周游在劇里運用了大量畫外音和長鏡頭敘事,在情節和人物的動作中,埋下了不少隱喻。
據之前周游自己介紹,那個上了微博熱搜的開放式結局,反復調整了很多稿才定下來。
除了四五十萬的劇本定稿,光是工作文稿,就有十多萬字。
說到底,創作者到底下了多少功夫,或許能糊弄自己,但糊弄不了觀眾。
內容到底好不好,觀眾都能看見。
放到現代劇里也同理。今年頗受好評的《理想之城》,就因為真實還原的職場置景和相關建筑領域細節,被很多打工人稱作“社畜必看職場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劇中看著“平平無奇”的公司置景,是劇組參考了多家真實的建筑公司,歷時8個月打造出來的2萬平米內景棚。
小到每個角色的工位,都進行了個性化的細膩處理。
這些投入并沒有流于形式,而是實打實地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職場環境。
而這,恰恰就是屬于好作品的精彩:
無數功夫下在隱處,才能給觀眾帶來充滿享受和代入感的觀劇體驗。
好內容從來都需要投入很多,這一點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但更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劇把錢花在了刀刃上,心,也用對了地方。
不僅在服化道、置景上下功夫,劇本、創作、演員演技,這些除“美商”外的其他細節,也越來越被重視。
畢竟,故事的內核,才是真正打動觀眾的基礎。
當然,影視行業還在虧,也希望平臺能夠支棱起來,多花心思做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