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名作者的“戰疫日記”。
今年1月23日至4月7日,因為疫情,武漢從“封城”到“解封”一共經歷了76天。這一時期,新浪微博與央視新聞聯合發起“武漢日記”話題內容征集,有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漢一線同胞,以第一視角實名記錄了這段抗疫的親身經歷。
他們發布了11萬條微博,億萬網友通過網絡記錄、見證,話題總閱讀量超過100億次,互動量超過3000萬次。在這之中,那些動人的視頻日記在央視新聞 “東方時空”欄目持續播出了66天。這份“武漢日記”成為國內疫情珍貴的記錄資料,未來將作為國家數字記憶計劃的一部分,入藏國家圖書館。
8月1日,由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共同推出,閱文集團旗下平臺QQ閱讀獨家電子版的公益圖書《武漢抗疫日記》正式上市。本書從1000多名武漢微博用戶中,遴選了29名作者,收錄了他們在76天里的“戰疫日記”以及一線抗疫勇士的46張珍貴照片。本書收益將捐贈微博“醫護后盾”公益計劃,QQ閱讀用戶還將獲得紙質書、在線公益證書及個人勛章獎勵。
一群最平凡的人,展現了英雄的一面
翻開《武漢抗疫日記》,一位位記錄者用最樸實的表達,帶領讀者重回武漢抗疫一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這里記錄了一群原本您以為最平凡的人,但他們在這里展現了自己英雄的一面。親歷者們做實事、說真話,最真實地反映出這場戰‘疫’的壯烈與輝煌。”
大年初一晚上9點,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的90后護士郭瀅瀅,在接到醫院要組織人員奔赴武漢的緊急通知時,沒有與家人商量,就毫不猶豫地在請戰書上按下了紅手印。“覺得自己身著一襲白衣,去武漢是這身白衣的職責所在。”她跟記者說。大年初二凌晨,她在家收拾行李準備出發時,媽媽曾哭著問她能不能不去。而就在郭瀅瀅加入援鄂醫療隊后,媽媽為了支持她的工作,生病住院十幾天也沒有告訴她。
進入隔離病區后,郭瀅瀅的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嚴峻”。穿上防護服,全身上下裹得嚴實不透氣,口罩戴久了出氣困難,留下勒痕,甚至鼻梁處也壓出水泡,難受的時候,“恨不得一把將口罩抓下來”。在微博上,她記錄著患者老爺爺帶給她的感動,也會心情澎湃地展示自己的入黨申請書。“護士,我盡量少呼點氣,不傳染給你哈” “小姑娘,你餓不餓?渴不渴?我們也沒啥事,你出去休息一下吧”;郭瀅瀅說,在病房里,病患會以自己的方式關心她。“我想的也簡單,就是記錄下當時的所思所想,讓大家知道武漢在發生什么。”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的護士王艷妮,是一名醫護人員,更是一名黨員;“出征”前,她得到了同為黨員的愛人的支持。在武漢的醫院里,她遇到過很多樂觀、溫暖、可愛的人。醫護人員進病房時,病患會說:“等一下,讓我先把口罩戴上”。也有阿姨對她說:“你把開水壺放門口,不要進來,我們自己拿就可以。”也有很艱難的時刻——王艷妮回憶道,有病人危重癥了,對著醫護人員說“我想活著回家……”
王艷妮把她日常的生活、工作、心理狀態都記錄了下來。她印象最深的是去武漢時發的第一條微博,離開武漢時的最后一條,以及武漢解封那晚發的微博。“去的時候,訴說著未曾說出口的告別、感謝和面對疫情的無懼無畏;離開的時候,記錄下不舍、懷念、至暗時刻終于過去,迎來勝利的曙光的歡欣。”4月8日凌晨,武漢解封那晚,還處在隔離期的她守著電視,“就像除夕夜的守歲一樣,有點激動且熱淚盈眶”。
前幾天,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90后護士張露收到了編輯發過來的《武漢抗疫日記》電子版。她的一番話說出了眾多曾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心聲。“讀著每位同我一樣親身經歷過的人寫的每一篇文章,恍如昨日。人的一生總要有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很榮幸能擁有這樣一段經歷,我也無悔于付出。”
網文作家提筆創作,展現“我們的力量”
因為互聯網平臺開放、即時創作和發布的特點,越來越多人正在成為時代的記錄者,每一個普通人訴諸筆端的“人間煙火氣”都折射著大時代前行的溫暖與力量。除了《武漢抗疫日記》,也有許多網文作家以戰疫為話題進行文學創作。
疫情期間,閱文旗下起點中文網推出以“我們的力量”為主題的征文大賽,數千名網文作者報名參加,眾多講述當下的都市題材作品,呈現了普通人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也鼓舞了廣大群眾抗疫的信心。比如包子二爺的《你好普通人》致敬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每一個貢獻力量的普通人;夢風的《一諾必達》寫的是快遞員為抗疫前線運送緊急物資的故事。
對于網文作家來說,小說的原型或來自真實的新聞事件,或源于抗疫時身邊的平凡感動。“疫情期間,武漢經歷的苦痛,我也感同身受。”網文作家李開云回憶道,今年1月28日,他在微博上看到常德鄉村青年郝進無償捐贈1.5萬只醫用口罩的新聞,立刻被打動了。“廠方效益不好,用這批口罩抵作工錢,他全都捐出來了。”第二天,他就與起點現實頻道主編溝通,計劃以此為題創作網絡小說。“記錄當下、挖掘當下,總有一些東西能夠打動我們。”
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學作家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行業,他們最了解民眾的生活,最關注社會的變化。這次疫情,他們及時、敏銳的反應是其社會責任感很強的一種表現,是其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一種體現,這是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