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騰訊音樂娛樂、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相繼版權互授給曠日已久的版權紛爭畫下句點。尤其是之前深陷版權饑荒的網易云音樂,不僅獲得了大量的轉授內容,還通過獨家采購華研音樂,為自己積攢了版權共享大勢下的重要籌碼。而在后版權時代,各家的“有米之炊”要如何烹飪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而值得留意的是,就在三大平臺在版權內容上互惠互利的同時,有“音樂第一股”之稱的多米音樂卻黯然退場,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版權的長期缺失,令人在惋惜之余再次感嘆版權內容的重要性。
有觀點認為,“沒有足夠的版權,作為一個播放器的音樂App,就失去了其播放的價值。必須自帶樂庫,必須讓用戶能夠在自己的樂庫里盡可能找到所有想要的音樂,才能稱其為音樂App。”不僅如此,版權之于音樂平臺更像土壤之于種子,是保證平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根發芽的必需品。
回顧國內的數字音樂發展史,在一眾平臺中最早進行版權耕耘的是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因此其也較早地奠定了在線音樂市場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2009年,騰訊的樂庫規模就已達成百萬,并同步衍生出了“綠鉆”、“首唱會”等商業、營銷模式,在數字音樂體系尚未形成的當時預寫了未來的產業走向。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經歷了盜版亂象,在國家的大力整治下,版權對于產業健康發展的作用逐漸成為共識,此時,版權發展相對成熟的騰訊音樂娛樂也開始正式發力。一方面,協助國家將“版權轉授”這一符合時代趨勢的版權共享模式進行了全面推動;另一方面,借助積累多年的龐大樂庫,大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并成功引導了用戶的音樂付費習慣。
時至今日,騰訊音樂娛樂已經不只是一個音樂平臺或體系,其將QQ音樂、酷狗、酷我、全民K歌等不同產品組合,為用戶帶來多元化的數字音樂服務;同時,以音樂為核心,輻射流媒體音樂、在線K歌、演藝直播、原創音樂人等多種社交和娛樂玩法,全力構建“音樂泛娛樂”生態;此外,探索數字音樂商業模式;推動中國音樂走出去,向海外輸出。這種以版權為基礎,音樂社區業務增加社交和娛樂元素構建起的泛娛樂化生態模式,通過對新玩法的不斷激活,為用戶帶來更多樣的選擇和全新的消費場景。
不難看出,得益于長期在版權土壤中的茁壯成長,騰訊音樂娛樂的繁茂枝節連接用戶、唱片公司、音樂人,打通線上線下,平臺和下游,在后版權時代早已先發制人,帶來最為豐富美味的“滿漢全席”。
在版權方面蝦米音樂與網易云音樂的發展路徑則不盡相同。背靠阿里大文娛,蝦米想要通過打通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渠道實現自身平臺的發展,但或是因為版權曲庫規模尚存在缺口,在過去的時間里,蝦米音樂的著力點更在于產品本身,即音樂版權和曲庫運營、獨立原創音樂人扶持和發掘、專業內容生態搭建。不過,阿里音樂負責人也曾明確表示,未來也將大力發展包括內容生態建立、搜索體系和動態社區,及商業化線上線下場景聯動等。
而在同樣面對版權曲庫不足時,網易云音樂則是另辟蹊徑,在“音樂評論”這一情懷化的內容上大做文章:從地鐵營銷、到最近的筆記書,都是圍繞其展開。盡管頗受好評,但長此以往,網易云音樂在受眾和運營機會上難免走回“美而小”的“甜點式”局限中,尤其是缺乏像騰訊音樂泛娛樂的大格局和蝦米音樂的大平臺優勢支撐,勢必需要更多的核心內容來鋪墊產品底蘊——這也是其為什么此次會不惜高價拿下華研的一大原因。而對于網易云音樂未來是否能突破“甜點”,為用戶帶來更多創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