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中國電影市場喜訊不斷。
繼暑期檔的一部《戰狼2》一舉拿到56.82億的影史單片最高票房成績后,由德豐影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紅珊瑚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漢唐光影(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極地探險電影《七十七天》,在平均排片不足4%的情況下票房直逼8300萬。幾乎在同一時間,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字顯示,截至11月20日,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500億元。這是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
小眾影片接連逆襲、總票房破記錄,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變化確實讓人欣喜。不過冷靜思考后,在電影行業一直處于“二八定律”的桎梏下,500億票房背后又有多少“炮灰”?《七十七天》《戰狼》《二十二》《岡仁波齊》等一眾小眾影片的崛起,能否持續為中國電影開拓更光明的出路?
在近日德豐影業舉辦的“《七十七天》主創訪談暨德豐影業產業分享會”上,記者有幸對《七十七天》導演趙漢唐、出品人李紀豐、制片人朱麗萍等主創團隊進行了專訪,在采訪過程中,導演趙漢唐、出品人李紀豐,對影片幕后故事及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做了深度分享。
《七十七天》: 中國電影人的誠意之作
《七十七天》改編自探險作家楊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真實事跡,一路上堅韌不饒、披荊斬棘,節奏、畫面、張力上會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觀眾在大銀幕上領略了很多可能此生都無法親歷的奇跡般的風景。冰川、洪流、龍卷風、狼群,這些震撼的畫面絲毫不亞于災難大片。
“江一燕零片酬出演”、“中國首部戶外題材”、“三進三出羌塘無人區”、“取景地平均海拔5000米”、 “娛樂圈眾多大咖轉發點贊”,在網絡一邊倒的好評下,2017年底《七十七天》這部小眾題材的影片,在好萊塢及國產大片集中熱映的檔期,仍然保持著良好的上升勢頭。業界眾多知名導演、明星甚至特地對《七十七天》發文點贊。雖然首周末后排片僅為1.8%,但依舊無法阻擋慧眼識珠的觀眾把它撈了上來。眾人拾柴火焰高,觸發了大眾神經的佳片《七十七天》,目前已經一舉攬下近8300萬票房,隨著口碑的持續發展,該影片總票房有望沖破1億元。
業界人士表示,《七十七天》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電影人的真性情,這是中國電影人的誠意之作,影片從題材、演員、制作等多方面均體現了中國電影人的初心。影片賣座的原因之一是影片呈現出來的視覺沖擊力,填補了中國“極地探險”電影類型的空白。它挑戰了華語影史上從未有過的探險片的類型,并且極有可能成為在無人區取景的孤品。
藝術讓人發瘋,而“瘋”了的趙漢唐,用誠意成功讓更多人與自己為伍:
“片中那美輪美奐的風景,每張都可以當做電腦壁紙了!”
“電影透露出來的那種執著,那種信念,對于每一個參與的人來講,已經是最大的成功”
“深入可可西里藏族羌塘無人區歷時三年的巨作,但是最值得點贊的還是畫面,真的是太美了,感覺每一分鐘都在洗眼睛”
……
不僅觀眾買單,導演趙漢唐也非常滿意,“我們這部電影沒有去迎合這個時代的喧囂,我希望再過五年、十年來看,依舊會覺得這是我們非常用心、用誠意來拍的一部中國好電影。”
中國不缺好電影,缺的是敬業精神
如今,無論是電視熒屏還是大銀幕中,“流量+IP”的模式大行其道。不管有沒有演技,只要有流量明星加一個知名IP就可以獲得高票房。而在電影市場逐利的今天,缺少娛樂性、商業性、小鮮肉的影片,幾乎少有投資人投拍。
然而,在“流量+IP”的認知慣性下,不刻意迎合觀眾,恰恰成了這部影片的成功關鍵。
“拍攝的時候沒有想過票房,只是單純地想去拍一部貼近我們內心的真實電影”,據導演趙漢唐講述,《七十七天》在拍攝之初根本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一切都得靠他自己去摸索。他帶著團隊到可可西里、阿爾金、昆侖山等五大無人區實景拍攝,拍攝地海拔平均超過5000米,最高達到了6700米,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拍攝,不出事則已,出了事就是大事。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河谷里扎營,那邊正好有一頭獨居的野牦牛,一個錄音師穿一身紅色在河邊洗襪子,沒想到這頭牛朝他就沖了過來,還好他跑得快”,談起拍攝現場,趙漢唐仍心有余悸。
殘酷的是,即便80多名主創團隊用命在拍攝,《七十七天》也沒能入投資人法眼。少有人知道,當初資金的缺乏曾險些讓《七十七天》止步羌塘。
值得慶幸的是,在資本逐利的行業大環境下,德豐影業深深領悟到社會性與商業性統一的重要性,默默支持主創團隊歷時三年拍攝,加上后期一年時間制作,才創作出這部極富誠意的國產佳片。
“好的作品要找到懂得欣賞它的人,德豐影業跟我們有著共同的執著和追求,歷經三年艱辛路程,因為機緣巧合,讓《七十七天》相遇德豐影業最終碰撞出絢爛火花,我相信未來德豐影業會打造出更多觀眾喜愛的作品”,趙漢唐這樣評價和德豐影業的合作。
談及投資小眾影片《七十七天》,本片出品人之一、德豐影業董事長李紀豐表示,《七十七天》無論從題材選擇、演員、劇本的創作上,都跟德豐影業的發展理念相契合。在電影和影視劇的打造上,德豐影業不盲目追求收視率,“做精品良心劇,要耐得住寂寞,不能以市場為導向,避免盲目追求收視率,出現叫座不叫好的情況,我們希望每部作品都有作品的‘精神內核’,同時還要引發觀眾反思的有深度的作品。”
觀眾的口碑印證了德豐影業的投資眼光:小成本、有誠意的作品不會被埋沒。
對比今年的電影市場,《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等作品,依舊走的是“流量+IP”的路子。盡管特效做的很不錯,但無奈演技和劇情不過關,觀眾照舊不買賬。而《七十七天》的成功則實至名歸,真正實現票房、口碑的雙豐收。
實際上,在投資《七十七天》之前,李紀豐并沒有過多考慮票房成績。李紀豐坦言,“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決定作品好壞的是觀眾口碑。高票房不代表口碑好,投資《七十七天》,更多基于社會性和創新性等層面考慮,德豐影業投資的其它影視作品也是如此。”
不以市場為導向:德豐影業主旋律影視劇也很 “燃”
德豐影業投資出品的《七十七天》的成功并非偶然。近年在大多影視企業將目光聚焦商業性影視作品時,德豐影業反其道而行,在企業發展與作品創作過程中,始終將引領社會正能量作為根本出發點,弘揚正氣的主流價值觀。
伴隨影視文化市場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主旋律作品一直處于“說教”、“刻板”的印象中。因此,以往的主旋律影視劇大多被觀眾所嫌棄,無論是票房和口碑都說不上有多好。而近年,以德豐影業投資出品《于成龍》《鐵血將軍》《守望正義》等為代表的優秀影視劇走到臺前,打破了人們對主旋律影視劇的認知,這些優秀影視劇也相繼成為央視黃金檔“常客”。這讓觀眾認識到,中國影視劇不只有“妖魔鬼怪”,主旋律作品并非全是“雷人劇”,也可以拍的很“燃”很走心,更可以符合年輕觀眾的口味。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稱《于成龍》為“歷史劇的一股清流”;由侯勇、劉芳毓等出演的抗戰劇《鐵血將軍》,先后兩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收視率始終居高不下;由何冰、郝蕾主演的都市情感電視劇《情滿四合院》,在沒有小鮮肉、幾乎零宣傳的情況下,收視率一路攀升,以連續破1的好成績刷新了收視紀錄;而當下熱映的電影《七十七天》不僅開辟了華語極地探險片的先河,取得了業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還先后榮獲第四屆北京電影節創投特別大獎,2017年第二屆中加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2017年第十三屆中美電影節天使獎等眾多獎項,并入圍澳門國際電影節。
推動產業“二八定律”扭轉 助力中國走向電影強國
當下,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500億票房,大銀幕塊數從2012年的1.3萬塊增長到現在的5萬塊,觀影人次從五年前的4.66億增長到現在的14.48億,這些增幅說明市場在,觀眾沒有流失。
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市場最顯著的良性變化表現在:觀眾口碑對電影票房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擴大已經不再以影院建設、銀幕數增加為單一動力。從《七十七天》等小眾電影的快速崛起來看,觀眾對電影藝術水準和工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影好不好看、口碑好不好對觀影決策越來越重要。這對中國電影、影視劇質量的提升將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針對電影產業未來發展,《七十七天》出品人之一、德豐影業董事長李紀豐認為,中國電影市場過去一直處在二八定律之中,20%的大片支撐80%的票房成績,但是未來中國電影發展必須去支持“八二定律”,支持并推動做中小成本電影的影視公司成為票房中鋒,這樣中國才能從電影大國逐步走向電影強國。
李紀豐表示,未來,在國家正確文化輿論政策的指導下,德豐影業將秉承“以德為先,共享豐盛”的企業文化理念,基于企業豐富的資源優勢、創新意識、專業的管理水準以及高效的營銷能力,持續為觀眾推出更多弘揚時代正氣的精品影視文化作品,為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繁榮增添新的活力,并助力中國走向電影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