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戲劇人馬巖執導原創話劇《家宴》近日在北京菊隱劇場上演。2013年,《家宴》曾采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在咖啡廳中近距離演出,滿足了很多戲劇愛好者和文藝青年的需求。這次,《家宴》承載著掌聲和中國式家庭的縮影,重現站上舞臺,為廣大觀眾展現“家”之樂、之謎、之惑。
這部劇講述了“一家人圍桌吃飯”的故事,看似普通的生活素材卻蘊藏了代表不同社會人物的角色及精細的背景故事。這樣的接地氣的靈感正是從導演馬巖的親身經歷中來。早年在國外留學的馬巖,對“中國式飯局”有些陌生。回國后,一次偶然的家庭聚會,讓他看到了圍坐一桌之上,各個親人外表和內心的變化,作為戲劇人,馬巖敏銳的察覺到,這種帶有中國特色的“家宴”恰恰是這個社會真實的存在,但當局者又不忍直視真實情感。于是,帶著對藝術的追求和辯證的眼光,馬巖團隊將“家宴”變為《家宴》。這部劇中的人物不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戀人、朋友、同事、同學,而是具有親緣關系的家人。而家人,被馬巖定義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馬巖解釋道:“家人看起來最熟悉,其實可能是我們不了解的。家里的關系可能比社會關系更復雜,戲劇沖突更多。”
《家宴》用戲劇的手法,演繹家庭成員的心里變化。在這部劇的眾多看點中,“私心”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內心共鳴。剔除社會階層的劃分,在人們心中,家庭就應該是“港灣”,應該是最舒服、最無瑕的境地,然而,當家人各懷私心,家就開始變成利益的紛爭所,家人的親情也隨之扭曲,而這種魚死網破的撕扯,正是人們不想承認也不愿意承認的真實存在。
《家宴》的誕生,就是為了喚起中國人的家族意識,倡導回歸家族的概念。用一個普通人家的故事袒露出人性私欲,和血緣的溫度,以“小家”見“大家”,拋卻刻意的引導,每個角色在現實社會中都能找到原型,觀眾從他們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懷和感動。
更值得一提的是,《家宴》全劇的演員整體素養和專業性都很高,同時與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也較相符合。除了嚴苛地面試選擇,導演表示,排練期間,演員們準時到場,自行練功,嚴謹的排練態度,和睦的演員關系成就了這部劇的藝術水準。演員們私底下也以舞臺角色之間的稱呼相稱,以家人的模式相處,培養感情。這部鮮活的現實題材戲劇,激發了演員們為之努力、為之拼命的激情,演員們也認同有緣參演《家宴》是個人戲劇生涯的一種升華,也是捕捉溫情,展現內心戲路的最好平臺。
城市五光十色、霓虹縱橫穿梭,無論是漂泊在外的人,還是定居此地的人,每個人對于家都有另一種“情感”,將血濃于水的情感珍藏,將現實利益淡化,《家宴》以一場飯局的名義,給每位家庭成員上一堂醍醐內心的情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