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公司 如今不能只守著“老版權”和“老歌手”
如今,唱片公司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這背后,是因為唱片公司的兩樣東西越來越值錢,一是版權,二是歌手。
“版權”,大家都知道了,是互聯網音樂平臺賴以生存的基礎;歌手,其實也一樣,是如今泛濫成災的音樂綜藝節目賴以生存的基礎。
版權是死的,歌手是活的,所以,版權在音樂平臺那里大多具有“唯一性”,而歌手在音樂綜藝節目那里顯示出了充分的“流動性”。
版權翻了幾十倍,唱片公司“躺著賺錢”
現在的版權究竟有多值錢?
幾年前一家唱片公司的所有的版權價格只有 5 萬,但現在這個價已經格飆升到幾百萬元。幾百萬元好像很多,但相比國外,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前一段時間,傳聞世界知名的電音廠牌Spinnin' Records將要“賣身”三大,以7000+首的版權曲庫,估值1億美元。7000首歌,不多,滾石唱片、種子音樂等國內唱片公司都有這個曲庫量,他們要是賣的話,能賣多少錢呢?
再從互聯網音樂平臺方的角度看看。
Spotify不掙錢,大家都知道,因為每年的版權支出太多了,2015年Spotify的收入為19.45億歐元,僅版權方面的成本就高達16.33億歐元(約124億元人民幣),試想一下,如果將這么多錢壓到國內互聯網音樂平臺身上,想必沒有哪家能扛得住;再試想一下,如果這么多錢給了國內唱片公司,他們又該活的多滋潤(天哪……即使有100家唱片公司平分,每家也能分到1億元!)。
都說國內的版權價格虛高,其實相比國外,還真沒有那么高。如果非要說“虛高”,大多集中在優質、獨家的版權爭奪上。
比如,剛剛網易云音樂拿下樸樹《獵戶星座》數字專輯的獨家發售,據稱價格是2000萬元,;而在剛剛落定的環球音樂版權爭奪戰中,據公眾號“格致余論”透露,騰訊、網易、阿里+太合,出價最少的平臺也至少拿出了2.4億美金(約16.5億元人民幣)。
所以,有時候大家開玩笑說,唱片公司現在什么都不用做了,賣賣版權就能賺錢了。
音樂綜藝節目泛濫,老歌手都不夠用了
互聯網音樂平臺在搶版權,音樂綜藝節目則在搶歌手,雖然給歌手的錢不多,也就是一次商演的費用,但是,禁不住次數多啊!
如今的音樂綜藝,真是百花齊放、繁花似錦。
主打素人選秀的《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超女》《快男》,主打《蜜蜂少女隊》,主打成名歌手的《我是歌手》,主打星素對戰的《夢想的聲音》《天籟之戰》,主打明星跨界的《跨界歌王》,主打猜我是誰的《蒙面唱將》……主打原創的《中國好歌曲》,主打冷門的《金曲撈》,主打民歌的《大地飛歌》,主打電音的《蓋世音雄》,主打方言的《十三億分貝》,主打孩子的《中國新聲代》《歌聲的翅膀》……
這么多節目,得有歌手撐場啊,咋辦?
好辦,把那些已經在樂壇很少出現的老前輩歌手們,請回來,還有那些開不了幾場個人演唱會的歌手,也都請回來。第一次還是挺讓人期待的,畢竟很多年沒有再大眾視野中出現了,但后來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十幾次的時候,也就膩了。
所以,2013年《我是歌手》剛出來的時候,圈里戲謔說不如叫《我是老歌手》,如今,圈里對這么多節目里都是老歌手,已經無力吐槽了。
(《我是歌手》到了第五季,實在沒人了,只能讓以前的回來了)
首先還是要肯定一下音樂綜藝節目的作用,至少至少,作為電視節目,傳播率還是有的。另外,一位歌手如果上了合適的音樂綜藝,能夠大大改變觀眾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固有印象,有時候甚至宛如重生。
典型的如在《快男》沒什么成績的趙雷,但《中國好歌曲》之后,越來越紅,如今已是民謠圈里最火的了;再比如《我是歌手》上表現平平的沙寶亮,但在《蒙面歌王》中“流浪者”形象塑造的尤為成功,以致于后來在演唱會上也再次使用這個形象;還有《蒙面唱將》的譚晶“大魔王”等等。
沙寶亮在某演唱會上再次變身“流浪者”
但,大多數參加音樂綜藝節目的歌手,并沒有如此驚艷,只是走個過場,然后繼續默默無聞或者成為各個綜藝節目走穴歌手。不過,走一次穴,拿一次錢,走的越多,掙得越多嘛。
唱片公司不能只守著“老版權”和“老歌手”
現在的音樂圈,我們都在關注互聯網音樂在干什么,卻忽略唱片公司如今的動作。那些還沒死的唱片公司,現在活的可是很不錯呢。
版權這么掙錢,唱片公司也在努力創作或收購版權。但創作積累版權,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急不得,除非像太合音樂旗下合音量那樣,用互聯網平臺的做法,靠金錢誘惑,一年時間快速積累了上千首版權。而買買買則是全球三大的專屬。
所以,單就曲庫量而言,還是那些幾十年歷史的老牌唱片公司更有優勢。
既然版權急不得,那就換人吧,歌手還是可以有得一簽的。
所以,唱片公司開始對老歌手下手了,包括年紀并不老,但已經很久沒有在樂壇出現的歌。比如索尼音樂簽約黃綺珊(2015年10月)、崔健(2015年11月),摩登天空簽約陳冠希(2016年11月),種子音樂簽約阿杜(2017年4月)、最近又拿下“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2017年5月),華納音樂簽約潘瑋柏(2017年5月)……
雖然就音樂性而言,這些老歌手比如今的鹿晗、吳亦凡、黃子韜等這些空有“顏值”的流量歌手更好,但如果只知道“吃老本”,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們更期待,老人有新作。唱片公司也如是,簽下老歌手并不值得稱頌,我們更期待,唱片公司能夠如20年前的唱片時代一樣,再次打造出一個個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
一個事實是,華語樂壇的重心,已經從港臺轉向內地,除了五月天、周杰倫這些我們青春里的老一輩,很多新人歌手,即使在臺港臺紅透半邊天,也依然不被內地聽眾熟知,比如滾石唱片旗下,臺灣“鳳凰傳奇”玖壹壹樂團,比如種子音樂旗下,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的謝震廷,以及今年剛剛和草東沒有派對一同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的超新星郭修彧。
1993年生的謝震廷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
在被選秀和互聯網主導的今天,傳統唱片公司在推新人這件事,似乎是越來越無力了,但想想,其實也挺無奈的。或許他們足夠努力,卻還是敵不過新渠道和新方式的狂轟濫炸。
手握老版權和老歌手,唱片公司日子是過的挺好,但如果再不能想辦法“推新”,或早或晚,都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