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小情書》這個片名時,還以為講的是愛情故事,看完后才發現,其實它是一疊青春歲月的剪影,確切地說,是一篇高三回憶錄。
跟絕大多數青春片相比,《小情書》更貼近每個人的少年時代:上課偷偷往嘴里塞零食,在桌子底下傳紙條,給老師打小報告,給暗戀的同學折千紙鶴,以借筆記的方式接近喜歡的人,甚至高考前的誓師大會,考試當天穿上轉運紅內褲,考場上緊張得當場嘔吐,等等。
這不就是我們真正的青春么?那一段既壓抑、又張揚,緊張虛脫卻又讓人無比懷念的高中時代。
哪有什么跌蕩起伏、蕩氣回腸,無非是每天做題、模考、打雞血,無非是心里有個喜歡的TA,卻不敢大大方方說出來,怕老師罵,怕家長知道,怕同學取笑,即使有了好感,也只是互相鼓勵好好復習。
對于青春片來說,最重要的是喚起觀眾對少年時光的回憶,就像撿彩蛋一樣不斷地看到熟悉的情景,有時會心一笑,有時感慨良多,有時熱淚盈眶。從這一點來說,《小情書》是成功的。它放棄了市場上流行的那些套路,只用真實和真誠打動觀眾。
整部片子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覺,不制造話題,不亂灑狗血。別說滾床單了,連接吻的鏡頭都沒有,唯一一次牽手,還是女主出于愛心向陷入絕望的男同學伸出援助之手,感人至深,卻與愛情無關。這,才是大多數人十八歲時應有的樣子。
影片還原了真實的高三生活,有時讓人感覺不像是拍電影,而是在一頁一頁翻閱那本封存記憶的同學錄。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其中的背景音樂發揮了很大作用。
比如開頭從夏天的民政局切回到十年前冬天的高中課堂,時空跨度很大,臺詞和畫面難以直接銜接,這時主題音樂悠悠響起,鋼琴聲純真、唯美,小提琴溫柔而又有點淡淡的憂傷。音樂搭起了現實與回憶之間的橋梁,自然而然就將觀眾的情緒引向了十年前。
每當場景轉換的重要時刻,音樂總會適時加入,為觀眾鋪墊下一段情節。而在一些抒情段落中,比如男主騎著單車上學、女主透過有軌列車的窗子悄悄地觀察他,還有那一場釋放高三學生壓抑已久的天性的漫天大雪,音樂又能恰到好處地烘托氛圍、調動情緒。
《小情書》的導演喬梁,是一位偏文藝范兒的青年導演,曾拍過《手風琴》《前妻》《太陽開花》《基隆》等作品,這些影片的原聲音樂都是由音樂人曾光一手操辦。電影和音樂都是互相成就的,當我們無法用語言、文字、圖像來表達時,音樂響起,一切都在心照不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