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講臺上激情澎湃的老師、學生眼中尊敬可愛的校長;一位是電視臺上風度翩翩的軍事評論家、從軍45年的退休將軍。姜嵐昕校長和張召忠教授之間,有著太多的不同。
但又如此相同:倆人都來自農村,憑著個人的努力,上大學,工作,再踏踏實實做事,提升自己,最終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成功。也正如此,剛剛播出的這期北京衛視《問道》節目中,與青年人談論人生經驗和感悟時,姜嵐昕校長和張召忠教授之間的共鳴相當強勁。
【問道】班班主任北京華夏管理學院校長姜嵐昕先生
從1992年參與央視《軍事欄目》節目算起,張召忠教授在電視行業已經有二十余年了。他為公眾所熟悉,也是因為他常常在軍事類欄目中擔任嘉賓出鏡。今年63歲的他剛剛退休,打算還要鉆研新媒體和手機應用。這種自我學習的鞭策,基本上是張教授一生的縮影。
他18歲從軍,一開始學習的理論工作,之后到北京大學去學阿拉伯語,為了電視節目專門學習怎樣給自己化妝。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一輩子在部隊,但卻做了好多不同的事情。甚至在出國期間,他都還擠出時間學了另一門外語。這些經歷,給了他寶貴的學習機會和積累成淀,受益匪淺。張召忠教授回憶自己當年去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時,住宿樓的洗衣房里,會有一間專門的房間,擺滿鞋油和刷子,供學員們擦拭自己的皮鞋。門口有一面衣冠鏡,提醒學員們出門時記得整理衣衫,要一絲不茍、精精神神地出門。所以他一輩子出門都永遠把自己收拾得干凈利落,上電視時怕造型師畫妝太濃不像現實中的自己,還特意學會了給自己畫妝。
所以,他理解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把事情做好,不要停下學習的腳步,有了前面的積累,就有最終的成功。
在這個什么都要速成的年代,,人已失去了這種耐心。創業要快,各種所謂的創業秘笈上都寫著大大的幾個字,要快,比別人快,不論是方向、模式還是節奏,快才可能成功。出名要快,電視上的明星年齡越來越小,老人的淘汰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普遍患上了一種叫“成功焦慮癥”的病:世界的變化速度日新月異,壓力和欲望,共同放大了人們普遍的不安全感和對成功的渴望。
【問道】班班主任姜嵐昕先生和特約嘉賓張召忠先生
所以,姜嵐昕校長才會在節目中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 有人做事是一個目標、多種方法;很多人卻是一個方法、多種目標。要想把事情做好,哪一種才真正有效呢?”翻譯過來,就是“立常志”和“常立志”的區別。所以他說,“任何的成功和成就,都不是靠抓搶機會,而是靠時間的積淀。要拿出以終為始的態度去對待你的人生,無論今天在做什么工作,都要想到,不僅僅是當下能得到什么,更重要的是今天這樣一種付出,對未來的積淀的增加有多少?”
這種積淀,才是人生成功的最好基石。持之以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為了實現某一項預定的目標,人們往往容易心浮氣躁、火燒火燎,甚至急功近利,這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輕浮和慌張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堅持到穿石的日子。它拒絕急功近利,才能長久地發揮作用。人生的經歷也是如此,就如姜嵐昕校長所說,“為什么在成功者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他們年齡逐漸老去,事業卻反倒攀上高峰?這就是學習和積淀的力量。否則,即使你年齡老去,不日日更新自己,不去積淀經驗知識,也不過是比年輕時更平庸而已。”
這也是這常《問道》大課中,兩位真心傳遞給年輕人的黃金忠告:看起來慢的那條路,或許更能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