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俠》僵尸機器人海報
8月20日上映的《機器俠》,其富有東方元素的機器人受到觀眾關注。負責該片特效方面的技術總監Cicel表示,《機器俠》中的特技方面是他和香港先濤數碼公司超過100名電腦特技人員在加班加點的趕制中完成的。對于一部科幻題材的影片來說,特效制作顯得尤為關鍵。與西方機器人電影不同的是,“這個機器人要會耍雙節棍也會舞大刀”,特效總監Cicel的語氣中既含有一絲神秘,也帶有一種異常讓人振奮的氣氛。
會演戲的機器人
1.在特效制作上,《機器俠》比以前的《功夫》、《見鬼》等更加困難
該片特效總監Cicel認為,《功夫》和《見鬼》的主角都是真人演員,然而在《機器俠》里面,一有特技出場的時候,主角就即刻變作機器人,也就是一個虛擬的人。而這個機器人要像一個真人演員一樣去演繹角色,要有表情語言,身體語言也要有自己的個性。因為他是機器人,所以表情也不會太夸張,但是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也需要呈現出角色的個性和狀態。因此,導演指導起來也與以往不同,這也是在《功夫》等片中不曾遇到的。因為機器人畢竟不同于真人演員,不能直接和導演進行溝通,而是必須通過我們的特效制作人員。這也是這部影片的特效制作最難之處,我們從導演那里了解到這個機器人的個性,包括他的背景,動作方式等等,然后根據這些賦予這個特效制作的機器人以人的生命力和性格。
2.劉鎮偉導演在特技效果上要求很獨特
基本上劉鎮偉導演的要求就是,特效制作出的機器人,它對這個角色的演繹,要符合導演對角色的要求。導演想要的是一個會演戲的機器人,而不是一個“很機器”的機器人。其實我們在制作過程中也沒出現過什么爭執的情況,大家都挺積極地交流,導演有導演的要求和意見,而我們會理解并且會不停地嘗試和配合他,最后達到導演的預期并且能感到滿意。
特效制作需要充裕的時間
1.特技效果是本片最大的一個賣點之一
《機器俠》中的特技鏡頭大約有500多個,但是如果加上其他在畫面上有加工的鏡頭,譬如通常說的“吊威亞”等,就是800多個。有兩場打斗場面是花時間和功夫比較多同時也是值得觀眾期待的,一個是機器人K-1和K-88的功夫打斗場面,還有一場是僵尸機器人和吳京及方力申飾演的兩個機器人打斗的場面。由于《機器俠》的特效制作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也就是說從手繪他的一只手一個關節開始,再到設計,到拍攝,然后我們還要做三維,建模,建模之后還要做很多實驗來檢驗模型的可行性,接著再在電腦中做演繹動作,最后還要給這些動作和場面加燈光等等的后期修飾,譬如說打斗的時候身體的發光效果。這樣算下來,差不多十幾道工序吧。整個特效制作我們是花了兩個月時間籌備,有的一個場面從制作到完成就要花四五個月,不過我們各個工序同時進行,整體的特效制作是做了差不多六個月左右。
2.國產特效的發展很迅速
《機器俠》特效總監Cicel認為,與國外的大片特技制作的差距其實是由幾個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就是制作的時間。在國外,一部電影的特效制作從籌備到拍攝再到后期制作,他們的時間都比我們長好幾倍。譬如,他們可能籌備需要一年甚至兩年,而我們的籌備時間很可能就三四個月甚至只有兩個月;他們拍攝可能五六個月,而我們拍攝時間可能僅有兩個月;而后期制作他們可能需要一年或者一年半,而我們也許只有六個月。時間差距之大,是特效制作差異的最大原因。還有就是資源方面,譬如好萊塢,他們的制作費和人力資源都比我們要充裕很多。但是在技術上和專業上,其實差別不會太大。我相信。如果能加長國產電影特技制作上的時間,同時能拓展這方面的資源,國產電影的特效和西方電影的特效之間的差距會大大的縮小。
3.機器人對打制作特輯需要很長的時間
影片中機器人K-1與K-88對打單獨這個場面差不多歷時5個月,這種純虛擬的鏡頭,最難是將中國功夫融入機器與機器的對打的動作中,要怎樣使這個機器人使出的中國功夫既瀟灑又好看,在這一點上,做了很多的實驗來檢測,怎樣的動作是最好看的,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在制作這個場面中,這個機器人要會耍雙節棍也會舞大刀,實際上它要模擬的是一個中國式的武林高手,為了做到這一點,除了要請一個武術指導來幫助完成對武打動作的演繹,導演和特效人員也要多做交流,才能將這些這些動作演繹得更完美。機器俠》中有一場戲是K-88跟僵尸機器人的對打戲,K-88的身高大概不到一米八,而僵尸機器人的一個手指幾乎就跟K-88一樣大小,據了解,劉鎮偉與特效團隊花了很多心思去設計這場對打,體現了導演特有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