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俠》僵尸機器人海報
中央電視臺1套權威新聞欄目《新聞聯播》報道了電影《機器俠》在上映期間的火爆情況以及對中國電影市場開發的影響。《機器俠》成為首部登上新聞聯播的國產科幻題材電影,其所引發的社會產業現象引發各界深度思考。
弗朗索瓦·特呂弗曾說:“當一部電影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它便變成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事件,它的品質問題便變成次要了”。36年前,這位法國電影新浪潮領軍人物的一句話,如同亞當斯密以“請給我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概括經濟生活一樣,道盡商業類型片的“潛規則”——“商業類型片總是試圖去創造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事件,以獲得最大商業回報。”科幻愛情喜劇《機器俠》登上《新聞聯播》可謂此“規則”的中國式再現。
《機器俠》首開國產科幻先河 引發電影產業思考
《新聞聯播》選擇何部電影為報道對象,除了一定程度上對影片本身的關注,以及對中國電影工業崛起的鼓勵外,更有官方獨有的深思熟慮。
自張藝謀以《英雄》開啟中國式商業大片“躍進模式”以來,雖然許多票房高企之作飽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這種經濟模式上的“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辦法,確實在電影市場改革的摸索中,找到了一條切實有效的道路,并實實在在拉動了電影市場回暖,以及伴隨而來的工業復蘇。電影產業的量變積累,觀眾硬性娛樂需求的釋放,以及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甚至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等等一系列的必然和偶然因素的作用之下,2008年以來,中國電影——特別是內地電影產業,迎來飛速發展時期。年30%的票房遞增,和2008年1.5塊每日的銀幕增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都是不可想象的——業內共識認為,中國內地將迎來電影的“黃金十年”。
雖然說,電影最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是這并不妨礙電影工業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在中國內地釋放出其一直被低估的商業潛力。問題只有一個,在一個電影產業基礎差、鏈條薄弱、人才稀缺、創意陳舊的環境里,怎樣的電影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機器俠》:商業類型片探索規模化和市場化
當下的中國電影產業,迫切需要一大批藝術價值高、工業可復制性高、商業回報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商業類型片。一如好萊塢以“千篇一律”的商業制作征服了全球觀眾,中國有文化基礎,也有市場潛質,制作出同樣具備強文化征服力的作品。
從這個層面來說,《赤壁》這等超大規模的“滿漢全席”式“奢侈”,顯然不具備工業可復制性;而《瘋狂的石頭》這種強烈以個人才能的作品,也很難實現全面普及和復制——佐證之一,就是許多電影打出超越“瘋狂的石頭”的口號,但最后多是放了空炮。
《機器俠》則具備相當的模范效應,即使影片本身質素不高,但是其依然有著被推而廣之的意義,這也就是文章開頭,弗朗索瓦·特呂弗所言的理論——《機器俠》具備了成為社會事件的要素。如《經濟半小時》中對中國電影業現狀的表述里所提到的,一部電影的生命力不可能只有在電影院的票房里,就如今年的《哈利波特6》、《變形金剛2》、《冰河世紀3》,每一部電影都在影院的衍生品店里占據著自己的地盤,《機器俠》也不甘落后,據出品方介紹,《機器俠》已經注冊的各類商標已達27項,涉及食品、玩具、服裝、影視、廣告等,其中圖書方面,出品方還制作出了精美的漫畫書介紹片中人物及故事精華。
作為劉鎮偉闊別影壇許久的再戰江湖之作,《機器俠》有著電影合拍片的背景,卻完全遵循了內地電影的“規矩”。劉鎮偉的編劇技能早在八十年代就聞名于東南亞,其最大特點,并非使用低俗笑料達到令人捧腹的娛樂效果,且往往有著典型商業類型片的主流意識形態。拿《大話西游》、《情癲大圣》、《東成西就》等片來說,剔除演員自主創作部分,劉鎮偉總能用“干干凈凈”的喜劇來包裝以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悲傷故事。
如果說,內地電影的“規矩”太多,好似讓大象在酒杯上跳舞一樣,看似不可能,實則并非如此。《機器俠》依然如此,有著正確的價值取向,但并不是生硬說教和陳詞濫調,相反,是在用一個機器人和人的愛情故事,講述一個永恒的主題,“如果愛情只有一秒鐘,你是否愿意付出”。
《機器俠》從西方科幻片手中搶市場
對好萊塢商業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