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戛納電影節真是一次煉獄,沒錯,煉獄是最適合的詞。在這12天的電影節中,我們墜入了拉斯·馮·提爾《反基督者》的可怕深淵,也享受到邁克爾·哈內克風格陰郁的影片《白絲帶》帶來的精彩。
復雜費力的驚悚故事《白絲帶》嚴肅又細致入微,講述了一戰前發生在德國北部一個小鎮的蓄意害人事件,恐怖卑鄙的事情發生在當地循規蹈矩的正派人士身上。該片時長兩個半小時,全黑白影像,沒有一丁點兒配樂,猜疑而恐懼的氣氛令人立刻想到亞瑟·米勒的小說《激情年代》,但相比之下,哈內克的電影顯得更加惡毒:片中的鄉村牧師是一位暴君,當地學校老師把那些奇怪的事件聯系起來,但可悲的是他無法明白其中緣由,影片沒有一目了然的結局,令人著迷。完全可以說,《白絲帶》與電影節大獎得主《預言者》都是實至名歸。
除了《白絲帶》,其他獲獎影片也是令人毛骨悚然。最佳導演獎意外地被菲律賓影片《基納瑞》的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偷”走了,今年戛納收到最多罵聲的《基納瑞》詳細描寫了一個妓女被街頭小混混肢解的過程。而夏洛特·甘斯布憑《反基督者》贏得最佳女主角,在片中她用一把生銹的剪刀自殘,看得人腿直發軟。
不過,總體看來,本屆電影節是近年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戛納電影節主席蒂埃里·弗雷莫選擇的參賽片向來都是拔尖的高品質影片。兩個星期前,20部角逐金棕櫚的參賽片看起來缺乏好萊塢的大牌明星陣容,但弗雷莫卻不顧一切冷嘲熱諷,他給這次戛納帶來了一組大膽得令人發抖卻又令人激動的參賽片。這也造就了電影節最最令人驚訝的特色——具有見解的電影活躍起來,這可比好萊塢的明星陣容來得強多了。
本屆電影節也算得上最受期待的一次,因為有不少重量級導演參加,還有不少導演嘗試走不同的路線。遺憾的是,大師們的表現卻未有突破,不能給期望頗高的觀眾帶來驚喜,甚至有些影片還令人失望,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令人愉快,卻言之無物;還有加斯帕·諾的《遁入虛無》,簡直就是懶婆娘的裹腳布。肯·羅奇在喜劇《尋找埃里克》中風格的變化著實讓電影節大吃一驚,但也僅此而已;昆汀·塔倫蒂諾的《無良雜種》也是遭遇褒貶兩極待遇。
(范劭華節譯自《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