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南京!南京!》到《拉貝日記》,一時之間中國電影出了兩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現像極有意思,但對于這段慘痛的民族史,每部電影又都給出了自己的描述,說實話,雖然《拉貝日記》出自德國導演之手,但其以實為據的著作風格我頗為喜歡,而我更認為一部立足南京大屠殺這種“公器”題材的電影,歷史的真實是藝術真誠的直接基礎,在這方面,傅瑞安·加倫伯特導演至少在工作方法上足為許多試圖償試同類題材的中國導演們借鑒。
比如,有些關于南京大屠殺的中國電影宣傳時好以“抵抗”為噱頭,但看了很難找多少抵抗的影子。
《拉貝日記》里其實也鮮少有中國人對日軍的抵抗,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瑯書(張靜初飾)的弟弟小萬在姐姐被兩個日本人撲倒的一瞬開槍打死了這兩個鬼子,以此描述了當時南京市民零星而個體的抵抗,而在真正的歷史記載中,蔣介石的軍隊在日本軍隊占領南京后的抵抗確實是微乎其微的,潰逃得厲害,抵抗也只可能來自于民間,以茍延的方式,瑯書弟弟的這項“壯舉”說不上完全來自歷史,但卻充滿了歷史的合理性。
南京大屠殺的那段,給后來的中國政府一個重要的警示,就是對侵略者如果持不抵抗的政治策略,戰爭的結果將更加悲慘,試想,如果真有整建制的抵抗,哪里還有30多萬中國人(一少半的中國軍人)被屠殺,據知,日本軍隊制造南京大屠殺的3個充足理由是:
其一,之前的松滬會戰中國軍隊的抵抗太強烈,日本人要報復;其二,國民黨軍隊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其三,中國民間的抵抗并沒有因官方的放棄而停止,因此日本軍隊是想借一次大屠殺徹底懾服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
【貳】
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一個前納粹黨的黨員,也說是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領導人,也有說他是納粹黨駐南京的總代表,他在南京大屠殺里到底救了或者保護了多少中國人?這是《拉貝日記》之前有關此題材的電影作品都沒有表達清楚的問題。
《拉貝日記》的貢獻之一就是對此問題做出了明確的令人信服的交待:
在拉貝的保護下,國際安全區里有20萬中國人免遭日軍殺戮,而拉貝先生是在各國使館及外國媒體相繼回到南京之時離開南京的,而更多的屠殺是不可能在諸國外交官的眾目睽睽下完成的,當然,在拉貝先生離開南京之后,原生活在安全區保護下的中國人是不是也有被日本人殺害的,這是電影沒有表的,因為電影的名字就是《拉貝日記》嘛。
為此問題,我向南京大學拉貝紀念館的湯館長提問:拉貝在南京到底救了多少中國人,湯館長當場向我出示了幾份證據,一份是有602個中國人簽名的關于拉貝相救的證明材料,還有一份是拉貝將要離開南京時,南京20多座難民營(估計都位于“國際安全區”內)管理者的挽留書,這20多座難民營共安置了大約20萬中國難民。
也就是說,拉貝先生的救的中國人要比當年的辛德勒救的德國人多得多。
拉貝是一位中國人必須重新認識和鄭重感激的民族大恩人。
《拉貝日記》開場不久,拉貝用一面巨大的納粹黨旗遮掩了大量中國難民使他們免受日軍轟炸之害的情節,據史實,其實當時拉貝把當時他居住的西門子公司的辦公地也全部遮蓋在納粹黨旗之下,以保護里面的中國人——這一情節似乎在教育那些只知“人性”而不知其它的當代中國人,“國家”和“人性”其實是兩個層面的東西,這兩個東西時有交叉時有平行,“納粹”對德國和歐洲人來說可能是個壞透了的詞,但它仍然對中國人做過一些好事(比如抗戰之初德國對中國的援助),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是沒有的,而我們要記住的是一切“國家”、“主義”、“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華。
所以,我把這個情節列為2009年自己眼里中國電影最偉大的鏡頭。
【叁】
南京大屠殺,其“屠殺”之極狀是著名的“百人斬事件”。雖然慘烈至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