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鼎魂》由蘇州市蘇劇團有限公司、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出品,講述了一個守護國寶、忠誠勇毅的歷史故事。在電影制作前,故事的舞臺版本已經過多次打磨,受到包括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江蘇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榮譽大獎等多項嘉獎。自9月7日以來,《國鼎魂》全面啟動線上、線下宣傳,路演途徑西安、南京、合肥、杭州和上海五座城市。關于影片的文字和視頻精準觸達超七千萬受眾,得益于影片本身的優秀,本次路演收獲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也讓影片預載了更多的觀影期待。
《國鼎魂》的路演自西安出發,因為故事里的兩尊寶鼎在陜西出土;終于上海,則是因為它們中的一尊安置在上海博物館。重走了一遍歷史中的真實軌跡,《國鼎魂》于9月27日回到故事緣起的蘇州,成功舉辦首映禮。作為寶鼎的精神故鄉,正是“貴潘”的矢志守護,讓國寶的光環錦上添花。
蒞臨本次首映活動的有江蘇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省電影局副局長王明珠,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楊芳,蘇州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韓衛兵,蘇州市文廣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春宏及江蘇省電影局、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蘇州名城保護集團、蘇州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嘉賓。同時,影片的四位主創也來到現場,分別為影片的主演、曾獲第十二屆、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第十二屆“文華表演獎”的蘇劇藝術家王芳老師,曾獲第二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配角獎”榜首、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的張唐兵老師,以及影片的編劇,國家一級編劇、原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和制片人陳祺皞。此外,影片故事原型潘達于的孫子潘裕達老先生也親臨現場,見證這個難得的時刻。首映活動由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的陳龍總經理主持。
在映前,蘇州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韓衛兵進行了致辭。他提到《國鼎魂》的故事從戲曲舞臺,一路走進銀幕、走近觀眾,離不開江蘇省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名城保護集團、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的大力支持。經過三年多方合力的制作,《國鼎魂》電影版終于得以跟觀眾見面。通過五座城市的路演效果來看,《國鼎魂》憑借其精心的籌備、精湛的演技,在線上線下均吸引到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引人入勝的形式之外,影片的內涵也不容忽視:潘達于先生以其高潔的品質、終身守護寶鼎的行為,讓這段歷史、這個故事洋溢著重禮崇文、守護文脈的家國情懷,值得后來的華夏兒女敬佩、學習。《國鼎魂》的前期宣傳無疑為我們增強了文化自信,這一發源于蘇州的傳統藝術定能不斷重煥光彩。
本次首映現場,臺下座無虛席。觀眾們認真觀看了影片的放映,并在映后與主創和嘉賓們熱烈交流。首先,影片主演王芳老師和張唐兵老師分享了關于人物理解的深刻見地。王芳老師提及潘達于先生守護國寶的整個過程,歷經中華民族最為艱難的時期,而寶鼎終獲得平安的那刻,一句“真的可以安定了嗎?”,王芳老師念得尤其辛酸和共情。張唐兵老師則著重體味潘祖念在關鍵時刻的破釜沉舟,潘家無后繼之人,他只能將比性命還重要的寶鼎托付給剛過門的兒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寶鼎深埋地下,也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從戲曲到電影,藝術的表達形式發生了許多變化,兩位主演老師也適時地做了許多調整。對于王芳老師來說,表現一位女性從年輕到年老的過程是挑戰也是機遇,于是她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唱詞臺詞方面努力適應電影鏡頭。行頭和裝扮對于戲曲來說非常重要,一些重點戲份需要演員花費較長的時間準備,并在炎熱的夏季穿著厚實的戲服上鏡。為了追求最好的表演效果,王芳老師和張唐兵老師往往會反復磨合、拍攝關鍵戲份,力求讓鏡頭的呈現精益求精。
本次交流,編劇李莉老師帶來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精彩。劇本是一部戲的靈魂,在準備時,她和其他專家領導多次實地走訪與故事有關的地點,竭力做到在還原真實故事的基礎之上達成較好的藝術創造。正因李老師也是蘇州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愈發能與潘達于等角色柔中帶剛的“蘇州性格”進行共情,這種精神共振,無疑也讓影片內涵深廣。有觀眾提問從戲劇到電影改編的不同寫作方式,李莉老師給出了解答。在戲曲中,王芳老師可能會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一段集中的情緒展現,但這個方式并不適合電影,所以只能在劇本中進行一些刪減;為了更好地表現時間流逝、人物心緒變化,除了劇本的調整之外,美術、道具也要搭配使用,如片中的時鐘和落葉,就很好地輔助了影調的變幻。
潘達于先生的后人,潘裕達老先生的到來讓本次活動錦上添花,他回憶了與潘達于先生暮年時相處的點滴,讓這個銀幕中的角色變得更加有血有肉、可親可感。如同其先人一樣,潘裕達老先生同樣有博大的胸懷,他給予了《國鼎魂》的藝術創作極大的自由和支持。
隨著映后對談步入尾聲,《國鼎魂》的蘇州首映活動至此圓滿結束。從陜西破土而出,安放于上海及北京的博物館,故事里的兩尊寶鼎和潘達于先生的高潔氣質,終于在今日“魂歸”它們的精神故土。《國鼎魂》將會輻射更多華夏兒女了解這段愛國愛家、守護國寶的真實故事,并促使人們在故事中體味崇禮重文、守護文脈的家國情懷。我們期待戲曲藝術,能借電影的傳播方式走進千家萬戶,催生更多優秀的、有影響力的稀缺電影和制作人才,繼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為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