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
中國娛樂網訊 www.yule.com.cn 5月13日晚,由黃建新擔任藝術總監,王鵬、高翊浚執導,王鶴棣、周也、葉祖新、王羽錚領銜主演的青春勵志革命歷史劇《戰火中的青春》在江蘇衛視迎來收官。劇中青年發出的“讀書之問”,久久縈繞在眾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心頭。
“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深刻啟示我們: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為讓這筆寶貴的革命歷史財富潤澤當代青年的成長,近幾年間,以此為主題的電影、書籍、紀錄片等文藝創作不時涌現,《戰火中的青春》則以電視劇的長篇幅呈現和大眾化表達,引領觀眾再次聆聽那崢嶸歲月中傳來的“奮斗最強音”。
憑借歷史厚度和青春氣質兼具的創新意蘊,《戰火中的青春》在江蘇衛視播出期間,德塔文電視劇景氣指數、云合數據、骨朵熱度指數、酷云熱度等均名列前茅;拿下全網熱搜300+,微博熱搜200+,#戰火中的青春#主話題閱讀量9.6億次,討論次數633.5萬;相關內容在江蘇衛視官方抖音號的總播放量達到1.1億,轉評贊增長近80萬,表現相當亮眼。
題材厚重
擦亮“群星閃耀時”的文化抗戰記憶
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西南聯大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保存中華教育命脈,清華、北大、南開等全國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于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八年多里,西南聯大師生秉承“剛毅堅卓”之校訓,用知識分子的方式,踐行抗戰救國之志。
自1937年長沙建校,至1946年三校復員,西南聯大在校生不過8000人,畢業生3800人,卻培養出了170多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勛、2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一批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翻譯家、社會科學家和政治家。
電視劇《戰火中的青春》為觀眾擦亮的,正是這樣一段“群星閃耀時”的歷史記憶。作品從1937年7月抗戰爆發講起,全景呈現了國難危機之時,一群鐵骨錚錚的青年輾轉大半個中國,在炮火硝煙中傳承文化血脈,在艱苦環境中追尋救國之道的故事。
“波瀾壯闊”是這部作品帶給觀眾最直觀的印象。時間上,全劇縱跨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到1945年日本投降、再到1949年中國人民迎來解放的艱苦跋涉歷程;空間上,從北平到長沙,又從長沙遷至昆明,聯大師生們一路克服了流亡路上的艱辛困苦、穿越封鎖時的險象環生、走投無路時的茫然失措,“讀萬卷書”的他們在“行萬里路”中深刻了解了中國真正的樣子,堅定了才學報國之心。
一群熱血青年的成長蛻變,一代知識分子的卓然風骨,是《戰火中的青春》重要的敘事落點。作品依據史實,合理虛構了程嘉樹(王鶴棣飾)、林華珺(周也飾)、葉潤名(葉祖新飾)等青年學子群像,并生動“活化”了蔣夢麟、張伯苓、梅貽琦、潘光旦、鄭天挺、聞一多、馮友蘭、龍云、朱自清、趙忠堯等時代巨匠的大家風范。面對侵略者,他們拍案而起,無懼生死,堅定中華必勝的信念;面對青年人,他們諄諄教誨,殷殷囑托,永懷立德樹人的初心。每當經典場面重現,觀眾肅然起敬。
“但愿我們不是戰時古城的難民過客,而是抗戰烽火中的文化傳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劇中字字句句鏗鏘有力,澎湃人心。在硝煙中播種未來,仰止先生之風;在戰火中生發希望,恰是風華正茂。知識分子的文化抗戰,用“中國永遠沒有最后一課”的堅毅姿態,詩意詮釋著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感召青春
通過走進他們的生命,喚醒觀眾內心的使命
“很開心在我二十歲的年紀遇到最熱烈赤誠的你”“因為你的存在,讓我知道如今大好河山安穩生活的不易,更感激你讓我用另外一種方式,走了一遍西南聯大的求學路”“燃燒紅燭光輝,哺育華夏信仰”……《戰火中的青春》收官之際,劇中主演紛紛發文致意他們所飾演的青年形象。
這部作品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此,它以“青春”為切入點,將恢宏磅礴的歷史敘事與感染人心的青春氣象相結合,感召今天的青年追隨先輩心懷家國的腳步,志存高遠,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戰火中的青春”顧名思義,這是一場經受了血淚洗禮的成長故事。劇中的青年們,親眼目睹了日軍的炮火將美麗的校園變成殘垣斷壁,戰爭是如此殘酷,生命是那么脆弱,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他們跟隨師長的引領,不畏艱難險阻,結茅筑舍,讀書報國,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青春之歌。
作品勾勒了一組極為立體而飽滿的青年群像:程嘉樹(王鶴棣 飾)在親歷了幾次炮火襲擊的慘痛后,放棄出國留學,他領悟到“人有兩條命,一條是生命,一條是使命”的道理,最終成為堅定科學救國的中流砥柱;林華珺(周也 飾)看似柔弱,內心堅毅,因父親犧牲確立了教書育人的理想,孤身下鄉支教,以微薄之力守護心中摯愛的國家;葉潤名(葉祖新飾)從臨近畢業的迷茫徘徊,到最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步步明晰了自己的方向,并為保護書籍和實驗器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畢云霄(王羽錚 飾)一心想像父親和哥哥那樣參軍到前線打仗,直到父親犧牲,他才明白知識才是力量,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還有葉潤青(胡連馨飾)、裴遠之(王仁君飾)、方悅容(王玥晞 飾)等等,無情的戰爭打破了他們原本靜好的象牙塔生活,面對“國家有難”這一時代命題,他們沒有退縮,沒被壓垮,而是在磨難中奮起,穩穩地拿過了歷史的接力棒。
時代雖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脈相承。《戰火中的青春》通過表達個體成長與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關系,將“聯大之魂”升華為跨越時空的“青春之魂”,讓今天的年輕人從八九十年前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叫“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也懂得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現實內涵。
匠心制作
重走文化長征路,腳踏實地還原歷史質感
“畫面有電影質感”“節奏緊湊不拖拉”“歷史氛圍還原得太棒了”“青春氣息交織歷史風韻,很有代入感”“老戲骨和新生代的組合很有火花,馬少驊、王勁松、馬躍老師的好幾場戲都把我給燃哭了”……伴隨《戰火里的青春》熱播,觀眾們從制作的各個角度給予該作以好評,點贊作品“滿滿都是誠意”。
為呈現好那段恢弘且厚重的歷史,創作充滿了挑戰,整個過程很像是一次重走“文化長征路”的精神取經之旅。
《戰火里的青春》僅前期劇本打磨就用了六年時間,主創團隊研讀了大量史料、人物傳記及采訪資源,先后創作、修改了14個版本,開了72次劇本討論會。
這部劇的主演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西南聯大的歷史和他們的生活距離較遠。因此在正式拍攝之前,劇組提前進行了五個月的封閉培訓,帶大家一起研讀資料,一起去博物館參觀,一起排練學習,以便理解人物,找準狀態。
拍攝過程歷時130多天,由夏至冬行程萬里,經歷9次大轉場。劇組從北京出發,途徑江蘇、浙江、上海、云南等11個拍攝地。演員王鶴棣說:“劇組拍攝的轉場路線與當年西南聯大南下路線相仿,個中艱辛,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戰火中的青春》拍攝后期,還專門邀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參演,展開沉浸體驗。
此外,劇組還在云南昆明一百多畝紅土地上,1:1重建還原了教室、禮堂、體育場、游泳池等二十多座西南聯大建筑群。用心考究的服化道、聲光影,多個現場實拍的爆破場景,以及4K高清畫質、電影剪輯方式的運用,均讓該劇以肉眼可見的精良,刷足了好感。
《戰火中的青春》業已收官,另一部譜寫青春奮斗故事的《平凡之路》已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接檔播出。新時代的年輕人又將如何交出閃閃發光的人生答卷?《平凡之路》將帶觀眾在平凡中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