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彌漫,熱血青春
知識火種生生不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與文化的知識火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的青年學子一路南下、西遷。1938年4月,西南聯大在昆明成立,靠著艱苦卓絕的品質與敬畏學問的精神,創造了“中國現代大學辦學史上的奇跡”。
《戰火中的青春》在尊重真實歷史的前提下,希望以年輕人的青春熱血、理想抱負及純真情感等視角表現歷史主題,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不僅全景式呈現了“西南聯大”從南遷至北歸8年辦學的風雨歷程,在制作上以“青春”作為切入點,將恢宏磅礴的歷史敘事與青春特有的激情與勵志結合,為主旋律題材劇開辟了一條新路。
全劇以程嘉樹、林華珺、葉潤名等6名學生的視角展開故事,構建了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他們有自己的青春、信念和執著信仰,有不凡的風骨與氣度,更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期盼。《戰火中的青春》正是通過這種把歷史活化、讓歷史鮮活的人物塑造,才讓這次與1937年熱血青春的深情對望顯得格外振奮人心。
結茅立舍,弦歌不輟
“聯大精神”煥發新生
翻開西南聯大師生名錄,幾乎可以看到半部中國近現代史。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聞一多、陳寅恪、錢穆、吳宓、朱自清、費孝通、葉公超、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陳省身、許淵沖、任繼愈、馮鐘豫、朱光亞、梅祖彥、熊秉明……這些在各個領域卓有成就、為人熟知的大家,都出自西南聯大。
《戰火中的青春》聚焦眾多歷史人物,攫取他們的歷史側面并加以生動呈現,展現了知識分子的風骨。馮友蘭面對日寇的刺刀,怒斥其虛偽;聞一多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在最后一次演講中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朱自清寧冒危險參加李公樸、聞一多的追悼會,并在十三位教授宣言上簽名……知識分子的風骨讓人敬仰,也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精神的縮影。
正如劇中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飾演者王勁松說的那樣,“西南聯大應該被稱作是中國文化的脊梁,這群文人的身上有一種很難解釋的骨氣、一種家國情懷,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把這種精氣神展現出來,對現在的孩子們有一些啟發和幫助。”
匠心巨作,回望歷史
青春信仰代代傳承
為了真實展現西南聯大的辦學之路,劇組輾轉北京、湖州、常州、無錫、上海等多地取景,共經歷9次轉場、130天艱苦拍攝,行程近萬公里。《戰火中的青春》的拍攝,對劇中青年演員們也是一次難得的精神洗禮。“劇組拍攝的轉場路線與當年西南聯大南下路線相仿,個中艱辛讓我們深刻體悟到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精神。”王鶴棣表示:“在進組拍了第一場轟炸戲后,目睹‘橫尸遍野’的街道,我真正意識到了當時國家到底經歷了什么。”
此外,該劇還邀請到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的學子參演,年輕學子的蓬勃朝氣與百年前的前輩們形象交疊,歷史的呼應讓人更加動容。南開大學學生表示:“這種重溫歷史仿佛是在和當年對話,有隔空對望歷史的感覺,那種直抵心靈的力量讓我們每每回憶起來都心潮澎湃。”
一曲青春之歌奏響,聯大的校旗重新飄揚。在這奔騰的歷史江河中,不變的是青年人的熱血與信仰,永遠激蕩在時代浪潮的最前端。每晚19:30,鎖定江蘇衛視幸福劇場,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南聯大,回望那段難忘的戰火中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