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周六)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將于CCTV-1播出第十期。主持人撒貝寧、王嘉寧將分別帶領“山水小分隊”前往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包坊村和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從南至北,探尋一顆蜜橘、一只馴鹿背后的鄉村發展密碼。
縱覽“掩映橘林千點火”豐收景,鳳凰傳奇挑戰橘皮踢毽子
一顆蜜橘如何吸引游客,帶動鄉村發展?答案就藏在包坊村的蜜橘湖景區內。包坊村所屬的南豐縣有“蜜橘之鄉”的美譽,每到秋冬季,往來橘園的湖面上,百舸爭流,一片繁忙,村子空氣里都是甜甜的橘香。依托獨有的南豐蜜橘資源優勢,當地政府重點發展橘文化旅游產業,打造蜜橘湖景區,推動“橘園”向“游園、公園、樂園”轉變,進一步擴大了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蜜橘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產量易受低溫霜凍影響。對于橘農而言,種植蜜橘是技術與耐心的雙重考驗,村民李群明是當地的種植能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悉心記錄橘樹狀態,分析總結經驗,撰寫橘樹管理筆記,與鄉親們分享心得。經過多年摸索,包坊村的蜜橘產量從全村4萬斤,增長至一家10余萬斤,南豐蜜橘產業成為撫州市第一個產值超百億元的農業產業,李群明自豪地說:“蜜橘是我們的致富樹!”
時值蜜橘的采摘季,主持人撒貝寧將攜手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歌手鳳凰傳奇走進包坊村,跟隨李群明學習如何采摘蜜橘。“作為儲存的只能八成熟,如果全熟就運不出去,果皮和囊瓣就分層。”為了保證上市蜜橘的品質,李群明對果實采摘有苛刻的要求——分批采摘,只取果樹外層色澤均勻的蜜橘;果皮上有傷痕的絕不能要;輕剪輕放,禁止用拽拉的方式采摘蜜橘,“這一拽,里面的果梗和經絡粘住了,到時候它就爛掉了”。嘉賓們采摘的蜜橘能否順利通過李群明的驗收?又是什么讓撒貝寧直呼“我有一半兒都白干了”?
近年來,走上農旅結合發展之路的包坊村,通過舉辦“橘王爭霸賽”,豐富旅游業態,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本期節目,“山水小分隊”將作為大眾評審參與“橘王爭霸賽”,為心中美味的蜜橘投上寶貴一票。與村民組隊參與“斗橘比賽”,挑戰橘皮踢毽子、橘子疊羅漢后,楊雨感慨道:“他們其實是在享受豐收帶來的甜蜜和喜悅,不僅僅是不斷地勞動和創造,同時也要讓自己去感受,去體驗勞動和創造帶來的美好!”
走進“中國冷極”,奧運冠軍武大靖、高亭宇赴林海雪原找馴鹿
生活在最低溫-58°C的“中國冷極”,是什么體驗?內蒙古根河市年平均氣溫-5.3°C,氣象記錄最低溫度為-58℃,素有“中國冷極”之稱。這里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生活著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他們世代打獵為生,被稱為“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本期節目,主持人王嘉寧將攜手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寧,奧運冠軍武大靖、高亭宇走進林海雪原,揭開鄂溫克人山林生活的神秘面紗。
馴鹿是一種生長在嚴寒地區的動物,被稱為“森林之舟”,目前中國境內僅有1300余頭馴鹿,主要由鄂溫克人飼養。馴鹿以食原始森林中的一種苔蘚為主,為了解決馴鹿的覓食問題,鄂溫克人必須頻繁遷徙,至今依舊如此。村民布冬霞一家居住在現代化的雙層木屋里,她與丈夫常常需要往返森林,輪崗值班照顧自家的馴鹿。為了照料一只缺乏母乳的小馴鹿,布冬霞曾有三個月沒有回家,搬家時,她領著小馴鹿徒步5公里,耗時3小時才到新家。回憶起與小馴鹿生活點滴,布冬霞的臉上寫滿了笑意與愛意,她說:“馴鹿就是自己的孩子!”在聆聽布冬霞與小馴鹿的故事后,王嘉寧動容道:“布大姐在豪爽的性格之下,有一顆極其柔軟的內心。從這個小故事也能看出,鄂溫克族的馴鹿人他們和鹿之間親情的關系,相互依靠,彼此愛護。”
近年來,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民族文化,不少鄂溫克人投身旅游業,尋求轉型,布冬霞便是其中之一。在政府的鼓勵下,他們一家相繼開設特色民宿、開辦民俗家庭游、售賣馴鹿周邊產品。眼下,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的旅游招牌名聲大噪,游客絡繹不絕,步入村莊,馴鹿元素隨處可見:鹿型套桿、馴鹿雪雕等,吸引游人駐足拍照。本周的山水之旅,嘉賓們將在布冬霞帶領下,通過學習“叫聲呼喚”“聽聲辨位”“尋找鹿角”等方法,在蒼茫林海中找尋馴鹿、投喂豆餅。隨后,“山水小分隊”將參觀、了解鄂溫克人各個時期的游牧居所,從只能遮風擋雨的“撮羅子”到溫暖宜居的帳篷,再到設施齊全的太陽能宿營車,感受當地人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橘園芳香四溢,林海鹿鳴呦呦。12月17日(周六)20:00檔,讓我們隨CCTV-1《山水間的家》,走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