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周六)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將于CCTV-1播出第八期。主持人撒貝寧、張舒越將分別帶領“山水小分隊”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圍頭村和廣東省茂名市儲良村,從海洋到果園,全方位感受鄉村特色產業蝶變升級。
海水里“鮑”發新活力,撒貝寧、那英凌晨出海喂鮑魚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首幾乎人人會唱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濃縮了圍頭村村民的人生態度。圍頭村被譽為“海峽第一村”,周邊海域水質清澈,鹽度高,適合發展鮑魚養殖。2019年,因鮑魚產量高、品質優,圍頭村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日益紅火的鮑魚產業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近年來,圍頭村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級最美漁村等25個殊榮。
鮑魚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養殖周期長,且產量易受臺風等因素的影響。對于漁民而言,養殖鮑魚是技術與耐心的雙重考驗,本期節目中,由主持人撒貝寧、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歌手那英組成的“山水小分隊”將在村民吳業挺的帶領下,在凌晨4點出海,為鮑魚清潔網箱上的泥沙、投喂龍須菜。在漁排上,長時間保持彎腰姿勢,頂著烈日清潔近200桶網箱,讓初次體驗鮑魚養殖的嘉賓們感受到漁民的艱辛,以及福建人特有的“愛拼才會贏”的態度,楊雨感慨道:“我們只不過是體驗了幾桶鮑魚的清洗和喂養,但是這里的漁民十幾年如一日的勞作,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漁民、老饕們常說的“一頭鮑”“兩頭鮑”究竟是什么?撒貝寧能否實現出海前立下的目標,收獲“一頭鮑”呢?
2007年,圍頭村確定了“振興圍頭·二次創業”的“一年一臺階、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實現宜居宜業宜游、二十年全力打造海峽名村”的方向標、路線圖和時間表。村民洪小輝一家在當地經營餐廳30余年,從最初三四桌的小店面,到如今設施齊全的五層海鮮樓,他們見證了圍頭村的騰飛與發展。洪小輝回憶,過去村里的鮑魚多靠野生捕撈,產量低,風險高。隨著鮑魚養殖的大規模鋪開,原本至少需要8年才能長成的“一頭鮑”,如今在圍頭村的養殖區不到兩年就能出貨。圍頭村的鮑魚產量逐年提升,村民的日子也“更上一層樓”。
從傳統的小漁村到現代漁業發達的“海峽第一村”,鮑魚養殖就像一個強有力的引擎,帶動圍頭村走上發展快車道。圍頭村黨委書記洪水平希望將鮑魚產業做得更優,并以此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一個鄉村,只要及時發展,哪怕再慢一點都沒關系,它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
探訪“儲良龍眼故鄉”,沙溢見證龍眼母樹采摘權拍出歷史最高價
“一樹敢稱雄,衍七省六邦,金牌共享名中外”,你可曾想過,一棵龍眼樹一年的采摘權可以拍出73萬的高價?儲良村是中國金牌龍眼——儲良龍眼的故鄉,村里保存的儲良龍眼母樹從清朝中期栽種至今。上世紀80年代起,儲良龍眼母樹以嫁接、圈枝等方式,推廣種植到國內外,至2019年全球儲良龍眼種植面積超250萬畝,儲良龍眼母樹繁育的“子孫”在全球超過億棵。有了龍眼產業托底的儲良村,鄉村振興發展如火如荼,儲良龍眼母樹也被當地村民視為“英雄母樹”。
村民莫軍謀是“廣東首批荔枝龍眼古樹守護人”,平日里,他不僅要管理照料儲良龍眼母樹,還需要指導當地果農剪枝、疏果,在種植源頭把好品質關,守住儲良龍眼好味道。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張舒越將攜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演員沙溢,與莫軍謀一同采摘龍眼、烘烤桂圓,見證時代發展下龍眼產業的更迭與鄉村振興的“甜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嘉賓們還將助力2022年儲良龍眼母樹采摘權拍賣大會。他們提前來到儲良龍眼母樹公園參與籌備工作,通過修剪壞果、披掛紅綢帶,讓儲良龍眼母樹以最佳狀態“亮相”拍賣會。在“山水小分隊”的見證下,儲良龍眼母樹采摘權以73萬元高價成交,再創新高。村民莫燕揚介紹,拍賣會的所得款項將用于管理儲良龍眼母樹、道路基建等項目。這令趙冬梅不禁感嘆:“龍眼(母)樹是儲良村民的幸運,換一個角度來看,儲良村民的勤勞發展這棵樹,也是這棵古樹的幸運。他們是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互相成全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1月26日(周六)20:00檔,讓我們跟隨CCTV-1《山水間的家》跨越山海,探訪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