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周六)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將在CCTV-1播出第四期。主持人撒貝寧、尼格買提將分別帶領“山水小分隊”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寨村和四川省蘭溝村,探尋生態價值帶來的“綠色蝶變”。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各地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時代畫卷正在神州大地上鋪展開來。《山水間的家》從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歷史風俗、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深入探訪新時代鄉村,以一個個田間沃野的“小故事”,記錄鄉村振興的“大文章”。節目播出以來,鄉村美食美景與百姓幸福生活引發眾多網友感慨:“獨屬于中國鄉村的煙火氣,美到我的心尖尖上了!”
走進世界梯田原鄉,王祖藍助力村民修梯田
大寨村境內的龍脊梯田有長達2300多年耕種歷史,被譽為“世界梯田原鄉”。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授予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獎牌。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大寨村采取政府主導、公司化經營,以補助和分紅的方式,帶動村民以農田入股,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保持農田的原始風貌。
隨著梯田旅游的開發與發展,當地越來越多人開起了旅館,村民余瓊通一家的房子于2017年翻新重建,改造成融合了瑤族風格和現代元素的民宿。如今,通過國家種糧補貼、賣糧收入、旅游產業收入、旅游公司的年底分紅與種地獎勵,他們一家實現了“一畝梯田5份收入”。眼下,大寨村已有超220戶村民開設民宿,余瓊通說:“來這里住宿的客人都是來看梯田的。種田就是種風景,種田人成了景中人。”
綿亙蜿蜒、如詩如畫的龍脊梯田,靠的是村民世世代代的守護。過去,大寨村以犁牛耕種為生,余瓊通告訴大家:“以前這一塊(山頭)基本是沒有樹木的,被牛啃光了,導致我們這邊的水資源相當缺乏。”為了涵養水源,守護梯田風貌,村民陸續賣掉耕牛,栽種近40萬棵樹木。如今,大寨村的森林覆蓋率達82%,大自然回饋的山泉水不僅能夠灌溉梯田,還能供全村人使用。
本期節目中,由主持人撒貝寧、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中國香港演員王祖藍組成的“山水小分隊”,將跟隨余瓊通和生態護林員潘保能走進大寨村的生態修復林,一睹“陰陽割昏曉”的“生態大片”,沉浸式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值得一提的是,嘉賓們還將參與梯田的修復,用泥土填補梯田被雨水沖刷的缺口,夯實松動的土壤。他們修復的梯田能否“滴水不漏”地通過蓄水檢測?肩挑背扛,挖土錘打,與村民合力修復梯田,讓王祖藍感觸良多,“當我在梯田上面眺望,看的就不是體力活,是幾千年的智慧。有問題了大家一起來幫忙,有困難了大家一起分擔,這種感覺非常好。”
探訪“中國竹編第一村”,宋佳體驗“指尖上的非遺”
蘭溝村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竹編第一村”,當地共有竹類500多種。依托生態優勢,蘭溝村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蹚出了一條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這個面積僅5.05平方公里的小小村落,坐擁中國首座竹林濕地公園、國際竹藝城等生態旅游項目。2020年,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在當地成功舉辦。蘭溝村正在以竹子聯通世界,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在當地,家家戶戶習慣將粗細不同的竹片、篾條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品,這項古老民間技藝被稱為“青神竹編”。2008年,青神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世紀60年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竹編工藝大師陳云華在村里開設第一批竹編培訓班,開發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竹編產品,經過外貿出口,為村里“賺”來了三臺手扶式拖拉機。而今,陳云華的兒子陳嵐在“守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與各大高校開展合作,設計出既美觀又耐用的產品,讓青神竹編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
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尼格買提、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演員宋佳將在陳嵐的帶領下,從砍竹、刮青到分絲,全方位體驗“青神竹編誕生記”,嘉賓們能否順利把竹子打磨成薄如蟬翼的竹篾?面對將一指寬的篾片分成粗細一致竹絲的挑戰,他們又將如何應對?
每一年,蘭溝村都會為從事竹藝的老人舉辦一場壩壩宴,以感謝老一輩為村子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在今年村里的壩壩宴上,潘魯生、宋佳化身廚師烹制佳肴,尼格買提則將挑戰舞竹龍,為村里老人送出祝福。對于初次體驗舞龍的尼格買提而言,近50斤的龍頭在手中越舞越沉重,想要全程堅持下來并非易事。在他看來,舞龍不僅僅是吉祥和美好的寄托,更是蘭溝村村民精神的體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每一個村民都是把自己當作一根根的竹子,不放棄,不妥協,才能夠‘咬’出一個好成績,‘咬’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生態為底繪新卷,綠色添彩煥新顏。10月29日(周六)20:00檔,讓我們隨CCTV-1《山水間的家》走進綠水青山,共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