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全新開播。節目播出后迅速走紅,全網累計收獲46個熱搜熱榜,其中微博平臺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2.8億,節目主話題#詩畫中國#總閱讀量近億次,眾多文化垂類賬號和網友們自發五星打分安利節目。
中國詩畫在電視藝術中“躍出紙面”,還原出可游可居的詩畫“桃源”。一次詩畫合璧、意境萬千的中華文化“展演”,就此拉開帷幕。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多元藝術形態,寄托著風骨氣節的“詩”與描繪著山河萬景的“畫”在新時代“活”了起來,盡展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年輕觀眾感慨說:
“有一種一眼萬年,是《溪山行旅圖》中的山水之緣;
有一種生命韻律,是《雜花圖》卷中的物我和諧;
眾皆披靡的昭陵六駿,是英雄百戰的壯志與無畏;
‘不要人夸顏色好’的墨梅,是不拘一格的文人風骨;
利萬物而不爭的水,是至善至柔的人格化身……”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詩畫中國》把詩和畫里面的中國精神體現出來,讓觀眾知道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評論,節目非常具有創新意義,體現出中國美學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對于畫的視覺閱讀達到了新高度。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認為,節目讓詩歌和繪畫這兩大藝術體系融會貫通,以此解讀古老的中國、當代的中國,并展望未來的中國。
Part1:“思藝技”融合迭代,詩畫佳肴很有“料”
作為總臺全新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深化“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以中國經典名畫為內容載體,以經典詩詞引發出其中的精神內核,為傳統詩畫作品賦予新時代的表達。
節目以詩、畫、音、舞、劇、曲等藝術為“食材”,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為“調味”,熬制中國精神風骨與審美旨趣的“老湯”,并通過電影級別的拍攝與制作方式,烹飪出“想象走入現實”的文化佳肴。
水墨繪就的花草果木,怎樣變化為一曲絕倫的交響樂?
首期節目,鋼琴家郎朗攜交響樂隊踏入明代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一場虛實相生的“數字水墨交響”讓網友驚嘆“仿佛穿越到水墨畫里了”。
“雜花”世界里,從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到西方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從水墨植物到實體樂器……詩歌與畫作、東方旋律與西方音樂、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此刻共生,將“融合”實踐迭代到新境界,共呈“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風骨。
一幅山水畫,又如何“升維”成三次元的壯麗景色?
老戲骨李光復化身“山間行者”,踏入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沿著極具絹畫質感的山道攀援而上,笑看大美風光。有網友說,“我真的看到了千年前范寬眼中的世界!”
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將《溪山行旅圖》細細拆分出80多個元素,以超過1000小時的努力將各個元素重新繪制,再通過三維建模進行組合。與紙畫相比,絹畫的“立體化”難度更高,在長達兩個月的創作周期后,節目最終在保留國畫真實質感的前提下,打造出可容真人“進入”的山水空間。演繹的最后,節目鏡頭脫離“山間行者”視角,自上而下、由近至遠一展巨峰全景——借助于藝術和技術的“鳥之雙翼”,觀眾被帶入范寬筆下的高山流水,入畫出畫只在俯仰之間。
觀眾隨著演繹者探入錦繡山河與萬千物象,對隱沒于其中的技術知而未覺,全身心沉醉于穿透時光而來的唯美詩畫意境與厚重文化氛圍——或許這便是“融”的最佳成效。在《詩畫中國》營造的賞析空間中,文化經典“活”出了新的氣象。
Part2:詩畫合璧,創新繪就“大寫意”
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藝術深受文人推崇,文化類節目中聚焦其一者尚不算罕見。《詩畫中國》則以“詩畫合璧”的全新樣態和新穎視角,創造出追求“君子雅量”的獨特文化產品。
節目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以詩解畫、以畫煉詩”的《溪山行旅圖》與《上陽臺帖》,領略到“高山仰止”的向往與追求;也能欣賞本就“詩畫一體”的《墨梅圖》與題畫詩《墨梅》,懂得“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文人風骨。
在《以墨問梅》的創演中,演員曹磊化身晚年王冕,對梅吟誦;歌手譚維維身著現代裝,化梅而歌。一古一今,一詠一唱,詩格、畫格、人格在跨時空對話中完美融合。
今人何幸,有前人如此之詩畫;古人之詩畫何幸,有今人如此之演繹和傳承。
《詩畫中國》從浩瀚的丹青與詩詞之海中采擷君子遺風,用“詩畫合璧”潤物無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為行業給予開新局、辟新路的全新探索。
Part3:詩情畫意,“這才是中國式審美”
美,是許多觀眾對節目的第一印象。“每一幀都可以做壁紙”“感受到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美”“中國審美令人極度舒適”……《詩畫中國》創造了一個詩情與畫意相映成趣的“世外桃源”。
畫的平面視覺、詩的文本閱讀被轉化為打通感官的立體呈現,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審美風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山的挺拔、水的曼妙、梅的清冷、戰馬的彪悍……皆在詩畫交融間映入觀眾眼中、心中。
任敏、王西、陳添以一曲水下舞蹈,再現南宋畫家馬遠筆下的十二種水形、水意。肢體的律動間,有“洞庭風細”的溫婉、“寒塘清淺”的柔情,也有“云舒浪卷”的浩蕩、“層浪疊波”的澎湃。重達2500斤的畫軸立于水下,日均下水300多次的舞者身姿翩然,本沉寂無聲的空間被燈光點亮、被色彩浸染,最終創造出“上善若水”的唯美意境。
來自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六位舞者,則在聲光電之中帶領觀眾重回大唐戰場。隆隆戰鼓聲中,節目“以人化馬”,呈現神駿奔赴疆場的勇武姿態。從戰馬身上提煉出的野性與理性的兼容,化為舞者有力的騰躍、利落的旋轉。身姿的搖動間,是風發的意氣,是無畏的勇氣,更是充滿雄心的盛唐氣勢。
當節目在觀眾心中喚醒了那份隨文化血脈而傳承的中華美學精神,更多年輕人也將成為中華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傳承者與創新者。
不斷上漲的口碑,層出不窮的討論,足以看出《詩畫中國》正激起一場不斷擴散的文化漣漪——本不了解詩畫文化的觀眾們了解到山水畫的基本特征,洞察出藝術細節里的創作巧思,談起了森羅萬象所寄托的文人情懷。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詩畫中國》展現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進我們共同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而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副院長俞虹看來,節目把唯一性和不和替代性做到了新的高峰,立意上思考更高、更遠,潛移默化中影響對人本的認知、對人本的提升。節目嘉賓康震也慨嘆,《詩畫中國》為我們展示先人所塑造的中國形象,為我們再次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使我們能夠堅守中國的理想,使我們有更強大的信心面向中國的未來。”
如他們所言,這檔擁有嶄新文化形態和審美價值的文化節目,不僅將為“詩詞熱”“書畫熱”“傳統文化熱”再續動能,更能讓人們從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中華美學、中華精神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繼而為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創造更為濃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