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紀錄·動畫·戲曲特別單元展映暨文化沙龍活動在北京市東城區77文創園正式開啟。本屆大學生電影節“紀錄·動畫·戲曲特別單元”活動首次新增線下展映和圓桌對談環節,在展示優秀影片的同時,邀請專家學者、行業嘉賓對近幾年中國優秀戲曲、動畫和紀錄電影進行新探討和新挖掘,力圖為中國電影藝術、產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視野。本次影戲文化沙龍將立足北京市東城區特色,響應東城區“戲劇東城、戲曲生態”的文化口號,創建一個面向青年的藝術平臺,讓電影與戲曲共建地區名片,合力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
8月25日,日韩精品成人内射视频丨国产精品内射老熟女丨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丨亚洲国产群交无码AV丨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丨老司机午夜亚洲福利丨久久精品午夜福利丨经典午夜福利片 大學生電影節紀錄特別單元展映暨文化沙龍活動順利舉辦。近年來,紀錄電影在戲劇美學、技術美學與紀實美學等方面都有所創新發展,在貼合年輕觀眾與市場形態、突破視聽界限的同時,回溯歷史、記錄社會、洞察人生。
當日上午,《1950他們正年輕》開啟了紀錄單元展映。《1950他們正年輕》用全新的視角聚焦71年前參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輕人,通過不同軍種,不同時期參戰的老兵真人講述,以一句句平實細微的話語呈現出他們曾經熱血的青春與夢想,也還原了最真實的戰場,給當代的年輕人帶來觸動內心的震撼與共鳴。
下午,活動現場舉辦了紀錄電影《追光萬里》北京首映式暨學術研討會。《追光萬里》借由首位華人奧斯卡金像獎終身評委盧燕的視角,講述了黃柳霜、黎民偉、蔡楚生、李小龍等人的傳奇經歷,呈現了中國人對世界電影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這些歷史上的廣東巨星以電影的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表達著自己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他們身上閃耀的精神力量既是中國人的精神,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追光萬里》將于9月9日在全國上映。
映后,《追光萬里》總導演、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再現導演孫成林,攝影師劉鵬飛,副導演樊啟鵬、趙謙,助理導演邢菲等出席了主創見面會,美國拍攝執行導演馮辰在洛杉磯以視頻方式向觀眾致意。這些主創都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影視學團隊,張同道教授表示,他們曾經是我的學生,現在是我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
(《追光萬里》總導演、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
隨后,“伊姐看電影”主持人周桂伊主持舉行了《追光萬里》映后交流會。會上,張同道導演表示《追光萬里》以知名廣東籍影人為切入點,致敬為百年華人電影史作出杰出貢獻的先驅們,盧燕老師是《追光萬里》的靈魂人物,她身為國際巨星卻不計片酬,年逾九十仍不辭辛勞,甚至走到偏僻鄉村尋找黃柳霜的足跡,她本身就是一部電影神話。再現導演孫成林介紹道,本片最終呈現了20多場再現,在表現歷史關鍵節點、人物內心外還兼顧了趣味性,通過這些再現場景來補足訪談和資料的不足,讓觀眾更加直觀地走進電影人的故事之中。攝影師劉鵬飛指出拍攝《追光萬里》的過程本身就是攝制團隊一次“追光”的歷程。
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著名學者和制作人圍繞《追光萬里》進行了學術探討。論壇上半場以“電影史的影像書寫”為主題,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副教授陳剛主持。論壇下半場以“紀錄片的想象邊界”為主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樊啟鵬主持。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副教授陳剛主持“電影史的影像書寫”論壇)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提出,《追光萬里》是華語紀錄電影少有的探索創新之作,是一部向百年中國電影、華語電影人致敬的“元電影”。在他看來,電影人的藝術生命有限,但藝術精神無限,《追光萬里》正是在傳承華語電影人的藝術精神,也將成為電影史中的一個篇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
《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中國電影報》社社長皇甫宜川向張同道導演及其制作團隊表示了祝賀。他表示自己在《追光萬里》中看到了國家的面孔與人的面孔,通過再現盧燕等電影人親歷的歷史場景,影片使觀眾身臨其境了解中國電影史發展,在光影中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動。
(《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中國電影報》社社長皇甫宜川)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像認知與發展研創中心主任王宜文表示,《追光萬里》是一部不疏離于觀眾的優質紀錄電影,能夠兼具真實性與戲劇性。王宜文教授還指出,《追光萬里》把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拓展到了世界的維度,有益于國際之間的電影史學研究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像認知與發展研創中心主任王宜文)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樊啟鵬主持“紀錄片的想象邊界”論壇)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提出,在當下充斥著虛擬的互聯網時代,紀錄電影能夠滿足人們內心深處對真實的追求。而《追光萬里》最大的閃光之處便是帶給觀眾一個充滿真實的歷史世界,同時具有很大的檔案價值。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院長吳冠平認為《追光萬里》在歷史態度、結構方式和人物選取上都做到了別出心裁,不僅成功地將不為人知的電影史呈現給了今天的觀眾,同時也為未來留下了今天的歷史,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院長吳冠平)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紀錄片制作人陳宏指出,《追光萬里》對敘事線索、視聽語言和再現場景的處理和應用都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創造了當下紀錄片美學的新標桿。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紀錄片制作人陳宏)
25日晚,電影《大學》講述了清華校園里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四個人的故事。他們之中,有剛歷經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儀學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學生,有即將離開象牙塔、面臨艱難抉擇的博士畢業生,有旅美歸來入職清華、滿懷“觀天”理想卻挑戰重重的青年教師,有耄耋之年、榮休后依然堅持站立三尺講臺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訴說了四個清華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們身后屬于這所大學的永恒青春。
映后交流環節,導演、制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梁君健擔任主持,《大學》的導演王靜、孫虹,影片的主角、清華大學天文系副教授蔡崢解答了觀眾提問。現場氛圍熱烈。
(導演、制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梁君健)
《大學》導演孫虹提到,影片上映于2021年,正值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2018年,她得知能夠有機會把鏡頭對準那些生活在母校年輕人的故事后,她毫不猶豫地投入了本片的拍攝。在三年的拍攝與制作過程中,自己作為導演也時常回憶起剛入校時青春無畏的自己,期待觀眾也能夠從影片中獲得一些熱血與沖動的青春力量。
(導演孫虹)
本片導演王靜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大學》旨在捕捉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充分體現學校對“人”的影響。影片的英文名稱是“The Great Learning”,取自于四書五經中《大學》英譯,影片也對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都有所體現。影片拍“清華”但不限于“清華”,旨在以清華大學為窗口和藍本,去探討共通意義上的大學精神。
(導演王靜)
影片中,蔡崢老師對天文學望遠鏡的研究引起了在場小朋友們的好奇。小朋友們就望遠鏡的原理、視野與等多方面天文問題向蔡崢老師踴躍提問,蔡老師耐心而淺顯地為小朋友們進行了解答。
(清華大學天文系副教授蔡崢)
針對現場觀眾對于紀錄片拍攝技巧的提問,孫虹導演解釋道,《大學》的拍攝是以參與式觀察的方式進行拍攝的,影片圍繞人物的核心事件,對其日常生活進行勾連。在導演看來,紀錄片更多的魅力還是在于對于日常點滴細節的捕捉與人物個性的呈現。在處理與拍攝對象的關系方面,“真誠”是打動拍攝對象的不二法寶,紀錄片的拍攝不僅是對人的拍攝,更是對拍攝對象全方位的理解。
現場觀眾表示,在影片中不僅看到了清華人治學的嚴謹,更感受到了清華人的家國情懷,看到了清華的精神的代代傳承。最后,蔡崢老師將影片中的吉他彈唱帶到了現場,映后談在輕松的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