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經典為我們構筑了一個永恒的大美中華。有多少高山大川,就有多少不朽詩篇;有多少不朽詩篇,就有多少情感的躍動與精神的飛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自開播以來,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不斷用“和詩以歌”的創新方式譜寫傳遞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和文化之美的動人樂章,獲觀眾稱贊是一堂“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的詩樂美育公開課。
5月14日晚8點檔,《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第六期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繼續“開課”。屆時,王錚亮、曹媛源將以《峨眉山月歌》展開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楊宗緯用《念奴嬌·中秋》陪伴觀眾感受傾注在月光里的生命況味,張曉龍借《鹿鳴》詮釋中華禮樂之美,陳松伶唱響《南軒松》里“直上數千尺”的凌云之勢,蘇運瑩則會在《舟夜書所見》的空靈歌聲中,再現“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的月夜漁火畫卷。
從千里蜀江到月夜漁火
隨詩詞經典之美“壯觀天地間”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每期《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都是一場“身未動,心已遠”的精神之旅。跟隨浪漫的詩篇,乘著歌聲的翅膀,觀眾們一次次壯游大好河山、感悟美好生活,把自己和歷史親切相連、與時代緊密相融。
新一期節目中,從《詩經·小雅·鹿鳴》中奏瑟吹笙的禮樂風度,到李白筆下的峨眉山月、凌云孤松,再到蘇軾眼中的中秋美景,又到清代詩人查慎行詩句里在江上散作星河的月夜漁火……《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將再一次帶觀眾“壯觀天地間”。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年輕的李白出蜀遠游時,以《峨眉山月歌》,為后人留下了一幅氣象萬千的“千里蜀江行旅圖”。畫卷里,有巍巍峨眉山,有綿綿青衣江,有悠悠清溪驛,有浩浩大三峽,也有赫赫渝州城。這仗劍走天涯的追夢旅途有多么美好?王錚亮、曹媛源將帶著觀眾跟隨琴聲與歌聲,領略李白融于山水之間的紛飛思緒。饒具創意的是,他們還將用古箏和鋼琴的合奏,激蕩出作品里的詩情畫意。
自古以來,松樹就憑借堅韌不拔、孤直高潔之美,成為中華大地上令人肅然起敬的風景。此次,名字和“松”有緣的陳松伶演繹李白的《南軒松》,她說,自己出生的那天是大寒,在經歷了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幾十年后,才終于琢磨到為什么爸爸在她的名字里用了一個“松”字,她要把“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的蓬勃之氣唱給大家,希望更多人都能像松樹一樣堅毅有力量。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清代詩人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的河上夜景:輕風拂來,水面漾起微微波浪,一點孤燈,跟隨浪花散成萬點星光。這如夢似幻的自然之美,將在AR技術的助力下,再現于節目現場。舞臺四面環“水”,光芒灑在“水”面,蘇運瑩站在一葉孤舟之上,裊裊婷婷地飄過來……詩句里的漁火,幻化成了詩人心中的力量,而舞臺上的光芒,也將在亦真亦幻的閃爍中,溫柔觀眾的內心。
從弘揚禮儀到品味節日
把歷史文化之美“寫入胸懷間”
詩詞歌賦如一座座巍巍豐碑,記錄著泱泱華夏的悠久歷史,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神韻。《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在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努力用新時代的表達方式,訴說今人對于歷史文化的深情與敬畏。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進行了二十年形體與古典禮儀課程教學的張曉龍,特別挑選《詩經》里的《小雅·鹿鳴》來進行現代音樂的演繹。他表示,對于當下而言,“詩”不光是《詩經》,而應該是文學修養,“禮”是禮學素養,“樂”是審美修養,這些在《鹿鳴》里都能體會得到或是表現出來。
“《詩經》在古代就應該是吟唱出來的,但這首《鹿鳴》我們已經不知道究竟應該怎樣去吟唱了,作曲家們采用了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這其實屬于傳統文化的時尚表達。”舞臺上的張曉龍平和而優雅,在箏、琴、塤、簫等傳統樂器的合奏下,他將陪伴觀眾從《詩經》中重尋古老國度的禮樂風雅,重溫中華禮儀的超凡魅力。
節日文化也是詩詞經典的重要元素之一,蘇軾的《水調歌頭》,就是流傳千古的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而本期《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中即將由楊宗緯呈現的,則是蘇軾交織著豪邁與深情的《念奴嬌·中秋》。在這首化用李白、崔顥、陸龜蒙等人詩句的詞作里,我們不僅依舊可以感受到一個面對生活樂觀曠達的東坡先生,還能感受到他把自己和古人都變成了月光下的風景,而且是一道清亮明凈的風景。
如果說詩詞經典是連接古今情感與精神的紐帶,那么《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正在努力踐行的,就是用動聽的歌聲和美好的詞句喚醒大家對美的感受,潤物無聲地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養,啟發大家為自己的人生確立美的方向。
5月14日晚8點檔,“詩樂美育之旅”又將啟程,一起在我們的歌里,在我們的詩中,遇見“大美中華”,傳遞“中華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