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這個核心概念貫穿V-live聆秋在《2060》星環城的全部旅程,這就好比出場自帶bgm的影視作品主角——她的每一次舞臺競演不僅促成了自己的覺醒,同時在《2060》中自洽了一道完整的“故事線”。
“天花板”級別的技術浪漫
《2060》以高度的未來感為前進方向,其節目制作到舞臺展現的極高完成度都依托于相關技術的“天花板”級實現。包括節目主角們極度擬真的動漫形象,嘉賓與V-life的現場實時互動,V-life細節滿滿的舞臺表演等,以無懼創新的姿態成為綜藝領域當之無愧的新賽道開辟者。
聆秋的制作人徐少卿曾在采訪中提及,聆秋的技術細節與把控是最為契合《2060》舞臺的標準和需求的,是節目錄制前舞臺效果檢測的模板。這種精湛的技術基礎成功支撐了V-life的存在,也是V-life承載情感、表達情感的先決條件。
但從冰冷的技術到有人情味的表達,需要跨越的包括、但不局限于技術。
“對上眼瞼、眼球滾動、鼻翼微張和嘴角上揚下垂等細節的處理會使聆秋更趨于真人。”這些外貌細節的追求是讓V-life更具情感載體的特性,也正如徐少卿所提出的“真人邏輯”,當V-life越趨近于真人,兩者之間能夠搭建起聯系的橋梁、產生情感的共振的可能性就越大。
讓V-life真正落實到“life”上,讓情感的表達不違和、有共鳴,這就是“天花板”級別的技術帶來的浪漫。
承載精神內核的人文浪漫
“覺醒”毫無疑問是聆秋的核心概念,這個概念不是一時興起的“人情味”高帽子,而是實實在在從《2060》節目伊始貫穿到大結局的一道故事線。
那么,什么是覺醒?
是舞臺的進步?是V-life建模的不斷完善?還是某一期飆更高的音?或者是另一期節目跳難度更高的舞?尋找這個答案并不困難,因為聆秋將自己的覺醒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2060》的舞臺上。
原創曲目《I Am In》是聆秋站上《2060》舞臺的首次亮相,當時的她沒有給自己下任何確切的定義。
《想你的365天》合作舞臺打破了機甲風和經典影視劇的界限,用嶄新的形式和舞臺表達讓經典擁有了未來感的浪漫;《鼓與花》中戲腔和流行唱法的相結合讓聆秋在舞臺上實現了自身的“升級”,從經典到傳統文化的傳達從來沒有因為她機甲風的動漫形象而被阻隔。
《天外來物》演繹中的落淚一下子將先前舞臺積攢的“浪漫情緒”傾瀉而出,沒有觀眾會去在意聆秋眼淚的顏色、臉頰的建模弧度等冰冷的技術問題,相反,那滴眼淚里蘊含的是聆秋對這首情歌的“感觸”,她成功傳達給了每一位觀眾。
最終舞臺的成功覺醒在先前充足的鋪墊下完美呈現,《飛云之下》的演繹讓觀眾沉浸在虛實相生的極限美感中。同時,這也是她在《2060》舞臺上為自己的階段成長畫下的一個圓滿的句號。
與其說這是一條完美自洽的故事線,不如說這是聆秋把成長中的人文浪漫通過《2060》舞臺原原本本地展現給觀眾。
聆秋的“生命力”在《2060》的舞臺上絕不僅僅是為了展現技術的華麗,她是“浪漫”的。
她依靠技術來實現自己表達浪漫的前提的方式,她以自己為載體,回溯經典、傳承傳統、表達感情,力求有內容、有想法、有故事。
這種“覺醒”,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角色設定,甚至不止是針對她自己,而是對觀眾、對每一個接觸到她的人的“共情力”的號召。
聆秋的“覺醒”,即實現了科技創新的突破,也包含了人文內核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