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備受廣大觀眾的熱烈關注,并不負眾望地在今年的“白玉蘭獎”中斬獲“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的殊榮。通過已經播出的五期節目《尚書》《天工開物》《史記》《本草綱目》《論語》,觀眾陸續從中領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農本思想、仁愛思想及科學精神、實錄精神等。第六期則將首度聚焦軍事典籍,陪伴觀眾識讀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與其說《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更不如說它是給予我們生活智慧的“哲學寶典”。本期《典籍里的中國》將以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溫其作為“兵家圣典”的深刻意義和深厚內涵,共同領悟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的“重戰”“慎戰”“安國全軍”的思想。
本期節目將把《孫子兵法》中蘊含的智慧與孫武著書立說、征戰沙場的故事巧妙融合,進而讓觀眾沉浸式地感悟古代兵法中“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歷史真諦,也理解我們“以和邦國”“以和為貴”的血脈傳承。
分不清孫武、孫臏的不止你一個
兩位“孫子”曾是懸疑千年的歷史謎團
識讀《孫子兵法》,先得厘清孫武、孫臏、孫子的關系。盡管這三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如雷貫耳,但分不清楚的不為少數。看完這期《典籍里的中國》,大家或許會釋然,這曾經可是個懸疑千年的謎案!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兵家中有兩位功勛卓著的“孫子”:春秋時期,見吳王闔閭的“孫子”名曰孫武;孫武過世后百余年的戰國時期,齊國將軍田忌向齊威王引薦的另一位“孫子”名曰孫臏。
從宋朝開始,《孫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孫武所作,有學者則認為是孫臏所作。本期《典籍里的中國》從這個容易引起混淆的話題切入,在開場戲劇中為觀眾娓娓道來歷史的真相。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座西漢墓葬里出土的竹簡,解開了《孫子兵法》作者的千年之謎——《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各有兵書,而《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的孫武所作。
節目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戰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薛國安介紹道:“因為東漢末期,《孫臏兵法》就已經失傳了。孫臏被龐涓挖了臏骨之后,發奮著兵書,1972年山東臨沂發掘出來西漢的竹簡,讓《孫臏兵法》得以重新面世。戲劇里邊提到‘而擒龐涓,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這段話是《孫臏兵法》里邊的,講的就是龐涓被孫臏的謀略調動得團團轉的故事,這證明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各有兵書,懸疑千年的一個謎案迎刃而解了。”
是“兵家圣典”也是“哲學寶典”
在追根溯源中,洞悉其閃耀兩千多年的思想光輝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孫子兵法》是早已融入日常的“哲學寶典”,其樸素而深刻的辯證思維,從軍事領域延伸到了外交、經濟、生活的各種角落。
我們今天常用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經典語錄,也正是出自《孫子兵法》。如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所言,這部兵書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就是蘊含著很多深邃的哲學思想。
我們現在可見的《孫子兵法》版本約有六千字,分十三篇,它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本框架,是先秦時期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編審蘇輝表示,歷代軍事家對此書推崇備至,唐太宗曾嘆服稱“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諸葛亮也評價說“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中國古代眾多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大體都是活用或暗合了《孫子兵法》的思想。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影響力堪稱深遠。除中國外,幾乎整個東亞都在流傳。到了十八世紀,《孫子兵法》還被翻譯成法文、俄文、英文,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上許多軍事院校都在學習它。
寫在《孫子兵法》開篇的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孫子還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孫子看來,小戰、巧戰甚至不戰就能征服敵人,才是“善中之善”。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認識到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這也就不難理解,《孫子兵法》這部戰場籌謀的兵書為何會懷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慎戰意識。可以說,其軍事思想就是建立在“仁德之道”基礎上的大智慧、大謀略。通過識讀《孫子兵法》帶領觀眾了解我們“知兵而不好戰”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正是本期《典籍里的中國》“以史為鑒”的意義所在。
舞臺又現“神仙演技”
呼喚新一代“孫武”共筑新時代的萬里長城
已經不演古裝劇很多年的吳鎮宇,將在本期節目中飾演孫武。他表示《典籍里的中國》是一部很有意義的作品:“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能參與傳播出去,跟很多我們的同胞分享,對我有很大的意義。”
屆時,戲劇舞臺將以史實為基礎,貫穿孫武從少年立志、著書立說,到拜將闔閭、助吳伐楚,再到飄然高隱的跌宕一生,并會通過孫武和伍子胥這樣一對好友的視角,來體現不同戰爭思想的激烈碰撞,伍子胥由吳樾飾演。其中,舞臺將會展現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柏舉之戰”,孫武運籌帷幄,將士士氣高漲,吳國以三萬兵力對戰楚國二十萬兵力,大獲全勝,這場大戲定會讓觀眾熱血沸騰。
目前的史書中,幾乎看不到對孫武晚年的記載,《典籍里的中國》合理發揮藝術的想象力,設計了攻入郢都之后伍子胥因復仇而變得喪失理智,孫武勸說未果,于是兄弟決裂的故事情節。伍子胥拂袖而去,孫武扔帽斷義——如此情緒激烈、富有張力的重頭戲份,兩位演員卻處理得很好,完全被演技折服的現場工作人員連呼“太棒了!”
而后,舞臺還在隱居山林、種地、煮粥的生活場景中,為孫武和伍子胥打造了一場生死對話,當他們道出“這打來打去到了最后,不就是想讓百姓溫飽過上太平的日子嗎”的歷史真諦時,舞臺上給了現場所有觀眾震撼心靈的一擊。吳鎮宇表示:“這是我比較有感觸的一場戲,演出的時候也是蠻感慨的。”
當聽到《孫子兵法》沉浸課堂的齊誦跨越時空、連接千年,薛國安先生也是感慨不已:“孫武他從小飽經戰火蹂躪之苦,深深地懂得和平的珍貴。但是消弭戰爭、珍愛和平、和平發展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相信,如果我們現在面臨著對和平發展的嚴峻挑戰,一定會涌現出成千上萬個既敢戰又善戰的新一代‘孫武’,自古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根本不愿意戰爭,但是也不懼怕戰爭,我們會以億萬同胞凝心之力,共筑新時代的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