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記者周永旗報道)
5月26日,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中國外文局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學術支持,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承辦的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頒獎典禮暨2021“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導演才雨欣獲獎現場
由導演才雨欣執導的紀錄電影《珙桐花開》,在“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展播中,斬獲唯一特等獎之后,再次斬獲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特等獎。從一萬多報送作品中脫穎而出。
《珙桐花開》,一部紀錄電影,很吸睛,可以同時獲得專家的,業界的,以及來自觀眾的認可。這不得不令我們探查來自作品本身的奧秘。
導演才雨欣
好的作品是時代的產物,中國的脫貧攻堅是一場偉大時代里的艱苦戰役,它關系著人的脫貧攻堅,精神的脫貧攻堅,以及法制的脫貧攻堅。《珙桐花開》故事的源頭,來自于小涼山一位扶貧干部故事。
當這位扶貧干部滿腳泥濘的走進大山時,注定是非同尋常的。他滿懷慈悲,且滿懷深情,為這寂靜千年的山村注入了新生命的靈魂。于是,沉睡的村落枕著沉睡的山,在扶貧書記的腳步聲中,于熹微的晨光中醒來。于是,金色的絲絳,嗈嗈和鳴的鳥兒,奔流的小谷溪,這個村落蘇醒了。
然而,美的卻是艱澀的,這里的女童沒有學上,而且十四、五歲定親。無論孩子們如何反對,嫁人,生兒育女,是女童唯一出路。
十四、五歲的孩子,沒有決定婚姻的權利;沒有決定生育的權利;幾歲生,生多少,不是由她們決定的,由于早婚,從而喪失了求學的權利,同時這樣的女童,更多的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弟弟妹妹需要照顧,種地、打豬草,以細嫩的手采摘茶葉,在家庭中,女童沒有權利,只有義務。她們還未識得人世間是什么,就已經兒女成群了,甚至,二十九歲當了姥姥。
扶貧書記對女性幼童的深切同情,促使他在扶貧攻堅中從教育扶貧和法制扶貧開始。
當然,艱澀的觀念,與迂腐的人,是不相容的。《珙桐花開》,撕開了扶貧攻堅的一角冰山,令我們吃驚的看到,中國的扶貧攻堅是怎樣異常艱難的展開的。
才雨欣,一位女性導演,以平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法制脫貧、精神脫貧,其中內核就是一場關于人的脫貧攻堅。講人性就要講有人性的故事。她以客觀、理性、且克制的批判,對這樣的無知且害人的陋俗,作出了合理的揭示。
作品視角切入準確,觸動人心。阿依想上學,不想嫁人,而媽媽要求她必須嫁人,否則,按照彝族習俗,需要兩倍,甚至三倍的賠償男方聘禮,這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阿依要讀書,卻無奈于父母的安排,以及千百年來彝族習俗中對女性的要求。
于是,大山里的孩子,女童很大了不上學,要被定親,無論怎樣反抗,都要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的女童存在于大山的每一個村落里。
在這樣的村落里,年幼的女童失去了生命應有的光澤,在這樣的危險時刻,法制扶貧、送法上門,走進了阿依的家,于是,阿依獲得了新生。
與此同時,在位于縣城的碧桂園職業中學,成立了一個“桐華培優班”,大山里的失學女童有了求學之路。“桐華培優班”,是那位扶貧干部的心血杰作。他是一位來自北京中央機關的幫扶干部,他叫陳勁松,北大才子;他還有一位稱職的下屬,叫柴杰,畢業于復旦哲學系,同樣是一位來自中央機關的幫扶干部,一位極具個性的小谷溪幫扶干部。
《珙桐花開》,花開不晚,雖不屬瑰姿艷逸,但也端莊素美。導演才雨欣,為中國的脫貧攻堅做出了最有溫度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