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浙江嘉興南湖,天下起濛濛細雨,游人漸漸離去。一艘緩緩劃行的畫舫上,眾人討論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并建立中央局。
這是電視劇《大浪淘沙》里,對“中共一大”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再現。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這段歷史,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當其以充滿史詩感和藝術性的畫面呈現時,觀眾紛紛為這一刻熱淚盈眶。
《大浪淘沙》于5月11日登陸江蘇衛視以來,收視率連創佳績,觀眾好評不斷。更為難得的是,該劇收獲了大批年輕粉絲,并在社交平臺帶動話題持續升溫。如何與年輕人進行對話,與當代觀眾達成心跳共振?《大浪淘沙》為主旋律題材電視劇找到了更為創新的表達方式。
以年輕視角回望偉大過往
“大家好,我是陳啟航,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注。今年是2021年,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百年歷程。從下次更新開始,我將不再發布VLOG教學視頻,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想嘗試做黨史教育專題,名字就叫作《大浪淘沙》。”隨著視頻博主陳啟航的講述,鏡頭被拉回到1921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重現在觀眾眼前。
“年輕化”,是電視劇《大浪淘沙》最獨特的創新表達形式之一。一方面,在內容上,以陳啟航的視角,雙時空對話解鎖黨史,以此完成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他并不是偉大歷史進程的親歷者,而是一個旁觀者和見證者,這也給普通觀眾提供了一個便于代入的學習者視角,讓黨史學習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
另一方面,在陣容上,邀請陳若軒、孟子義等年輕觀眾熟知的青年演員加盟。從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與保劍鋒、成泰燊、海清等老戲骨們隔空飆戲,他們的演繹可圈可點,還為厚重的歷史題材增添了一抹青春色彩。
以細節呈現厚重歷史
在場景的選擇和搭建上,《大浪淘沙》也是匠心盡顯。在前期籌備過程中,主創團隊曾前后進行了4次研討會,參閱了近億字的史料。為了真實還原黨史情境,劇組奔赴橫店、嘉興、上海、延安多地取景,搭棚30000平方米,取景地超600處。1:1還原的上海漁陽里、嘉興紅船、北大紅樓、新華門、延安窯洞等,當這些標志性建筑呈現在電視熒屏,《大浪淘沙》對于細節的追求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大浪淘沙》的用心,還藏在更多的細節里。比如,陳獨秀被捕入獄,李大釗前去探望,并送去了毛澤東創刊的《湘江評論》。鏡頭帶過,那份《湘江評論》,無論是版面、版頭還是字體,都與保存下來的原件別無二致。比如,毛澤東手寫書信時的一段旁白,“政府決沒有膽子將陳君處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損及陳君至堅至高的精神毫末。陳君原自說過,出了研究室,即入監獄;出了監獄,即入研究室……”一字一句,都與《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原文毫無出入。再比如,《共產黨宣言》的俄文譯本和日文譯本、“中共一大”南湖上的那艘虛驚一場的快艇等等,都是基于歷史細節的考證。而這份細致和謹慎,則無不透著《大浪淘沙》對歷史的敬畏。
以青春群像打造精神燃點
從江蘇衛視早先播出的《山海情》,到正在熱播的《大浪淘沙》,主旋律題材一次又一次火爆出圈,撬動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燃點。
五四運動爆發的1919年,毛澤東26歲,李大釗30歲,董必武33歲,陳潭秋23歲……差不多都是年輕觀眾的同齡人。《大浪淘沙》貫穿的是建黨前后的求索過程,這也正是這群青年人的成長歷程。他們有滿腔的熱血,經歷了一次次碰壁和奮起才最終在黑暗里找到光明。而這份愛國熱情和青年熱血,才是真正打動當代青年的精神力量。
“百年前的偉人們不再是一個個符號,而是具象化,這劇值得一看。”劇集播出之后,網絡上諸如此類的評論比比皆是。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每晚19:30,江蘇衛視《大浪淘沙》,讓我們一起憶光輝歲月,贊初心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