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夏冰
前不久,夏冰與我見面中談及她最近代表重慶市彭水縣參加2020年重慶鄉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而創作的舞蹈《巴山豆》,我被舞蹈《巴山豆》里所用的苗族童謠“巴山豆”所打動,更感受到了夏冰孜孜不倦的敬業水平和獨具匠心的創新能力。
整個舞蹈主要的音樂創作主線是選取苗族的童謠“巴山豆”進行創作,我查閱了關于“巴山豆”童謠的資料:巴山豆童謠并不成調,也不成韻,亦無特別意境,只是在苗鄉一代代人口口相傳,從一些只字不識的老奶奶口中道出,小孩覺得好玩、朗朗上口就跟著學唱。而今我們的下一代逐漸長大,兒時的童謠依舊那樣清晰:“巴山豆夜夜長,巴巖巴巖去看娘。娘又遠路又長,巴來巴去想爹娘……”
夏冰在舞蹈《巴山豆》中以這首童謠為創作主要核心而展開,我原以為舞蹈《巴山豆》主要是借“巴山豆”童謠來表現孩子們對母親的依戀和深情,但是當我看完整個舞蹈之后,卻從《巴山豆》的舞蹈中看到了更加深刻和深遠的故事:舞蹈《巴山豆》不僅僅只是表現了孩子們對母親的依戀,編導借用傳唱一代代的童謠巴山豆來表現當今一個非常時期的主題“留守兒童”的故事,烘托這群留守兒童們對在遠方打工的父母的思念和深情的愛。
編導借用“巴山豆”童謠里所唱的內容,葉子與豆的關系來反映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思念和依戀,樹藤和葉就如同母親一般,豆子像孩子緊緊依賴樹藤和葉……夏冰聯想到的是當今農村有一大片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從幼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奶奶們生活,從而缺失了一角。
我反復看了舞蹈《巴山豆》,編導用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一個老爺爺作為長輩的代表形象,帶著一群苗族留守兒童們在爺爺的扶養下生活著。這群從小沒有得到母愛的孩子們有的野性調皮,有的孤寂懶惰,讓老邁的爺爺苦不堪言……當爺爺把孩子們送到學校,得到了老師們的細心關愛后,特別是在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愛心工程的關心和幫助下,讓留守孩子們得到了更多的溫暖和關懷,滋養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舞蹈在后半段,編導巧妙地運用了通俗美麗的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天安門寓意著我們的祖國的心臟,太陽預示著茁壯成長的孩子們,渲染了陽光般的美好場景。在美育課中,老師和爺爺、孩子們一起打竹竿、打籃球、朗朗讀書,使這群孩子們冰封的心靈完全融化在愛心教育的陽光下。
夏冰長期在白楊彭水等地深入生活,對當地的孩子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最近這幾年她在白楊中學、白楊小學都曾為孩子們上過美育舞蹈課和排練,夏冰在白楊中學教課時了解到在白楊中學有70%左右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心中沉重,亟需改善現狀,消解塊壘。
夏冰提到為白楊中學的孩子們第一次上舞蹈課時,孩子們的表情和眼神木訥呆滯,更不愿與人交流,不要說學舞蹈就是連基本的協調性都沒有。在教基本動作時,孩子們的狀態讓夏冰無法進行下去。校長在第一次、第二次課中看到現狀已失掉信心,夏冰沒有放棄,更不灰心。她先自己給孩子們展示了《茉莉花》等幾個有民族魅力的舞蹈,孩子們呆呆地看著老師的表演,被老師優美的舞姿所打動,用羨慕的眼光看著老師。夏冰首先把孩子們的興趣和熱情調動了起來,告訴孩子們:“你們也會跳得這么美麗!”漸漸地孩子們活躍了起來。此后夏冰在教學舞蹈動作時放慢了節奏,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講解和示范,工夫不負有心人,在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課中一個完整的歌舞《龍船調的家》完美地展現了出來。當校長再次進課堂時,看到孩子們把整個舞蹈完美地完成了,臉上充滿了喜悅和光彩,驚喜地對夏冰老師說:“你是化腐朽為神奇啊!”
這群孩子們通過學習舞蹈美育課后性格變得更加開朗活潑,學習也更加積極了,自律性和自強性也更加強了,現在這群跟著夏老師學舞蹈的孩子們有的已經考上了大學、中專,他們始終保持著和夏老師的聯系。孩子們在夏冰老師的舞蹈課中漸漸樹立了自強、陽光的性格,夏冰也感受到了一種更加強大的責任。在舞蹈《巴山豆》的創作中,留守兒童的形象深深地埋進了夏冰的心里。她在創作《巴山豆》時,留守兒童的形象已在她內心中日臻完善,然后將情懷用舞蹈生動詮釋出來。
下面我談談夏冰作品《巴山豆》的結構。導演用對比的手法虛實結合設定了兩個場景來表現舞蹈的沖突,前半部以爺爺的形象代表了一群長者,主要刻畫了苗鄉留守兒童們的生活現狀,第二大場景是學校老師上美育課的情景,表現了在學校陽光般的教育下留守兒童們的成長和陽光般的溫暖。
舞蹈結構:舞蹈中設定一位長者老爺爺來代表現在農村老爺爺、老奶奶的形象,引子:苗鄉山寨,清晨老爺爺唱著古老巴山豆的童謠在田地里勞作,聲音充滿了艱辛和蒼勁,并準備帶著這群孩子們去上學。
第一段:苗鄉兒童的打鬧展開了矛盾沖突,三四個留守兒童們不愛學習、不受管教、相互打鬧、還有的懶惰不去上學,讓老爺爺苦不堪言。
第二段:孩子們唱著巴山豆思念遠方的母親,孩子們在無助孤寂中唱著“巴山豆”的童謠“巴山豆夜夜長,巴來巴去想爹娘。”對遠去打工父母的思念。
第三段校園A:校園里傳來朗朗歌聲:“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兒歌的聲音吸引了這群留守兒童們,爺爺帶著孩子們向校園奔去。
第三段全劇高潮段校園B歡樂陽光美育舞蹈課:導演用非常精煉的手法借用美育課的教學讓這群留守兒童們愉悅地融入到了學校的歡樂氛圍中,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發課本、朗讀兒歌、打籃球,更結合苗族的體育傳統項目跳竹竿,讓孩子們沉浸在一片的歡聲笑語,陽光灑在孩子們和爺爺的臉上,寫滿了幸福……
尾聲:“巴山豆夜夜長,巴來巴去想爹娘。”童謠再次響起,這次的巴山豆是這樣的清亮、充盈幸福的溫暖,金燦燦的陽光灑在了孩子們紅撲撲的臉上,我們的黨和祖國就是孩子們的母親,爺爺和老師一起笑臉擁抱孩子們。
舞蹈《巴山豆》夏冰導演在表現苗鄉留守兒童們在缺失父母之愛而疏于管教時,更進一步從正面歌頌了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積極建立愛心工程和在學校設立美育課的教育來關心和愛護留守孩子們的健康和成長。
舞蹈風格:舞蹈背景是發生在苗鄉的一個山村,從音樂動機到舞蹈風格都具有苗族特點,音樂上以苗族童謠“巴山豆”為主要創作核心,主題非常鮮明,生動深刻,舞蹈具有苗族民間特色。
舞蹈動律:用苗族甩和上身的搖擺的動律進行變化發展,同時加以兒童舞步跑步、跳步、走步等,兒童舞律動和加以木偶的形象來進一步豐滿舞蹈的語匯。
舞蹈道具1:運用了群眾熟悉的苗族傳統項目跳竹竿,導演在學校美育課上巧妙地運用了跳竹竿既表現了苗族傳統特色,也展示了苗族課堂的豐富和情趣,導演在高潮中讓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和爺爺一起跳竹桿感受天倫之樂。
道具2:小籃球也是校園常見運動項目,更具有代表性。導演將打籃球的精巧飛動穿插在竹竿舞中,籃球在空中拋,竹竿在地面跳躍,構成了一副時空美妙的場景,形成了時空線條穿插的畫面美感。
如果說《巴山豆》尚有不足,比如如何體現苗族人的藝術情感還需更細膩地刻畫,使舞蹈更加深情動人,音樂更需加強苗韻韻味;其次從苗鄉轉入校園的轉折段中還可以設計得更加精巧和靈動。
一個好的作品,不僅是欣賞它的美,更能從美的感受中得到啟發和教育,并能達到思想性、藝術性高度的統一,舞蹈《巴山豆》夏冰導演正是力求這樣的統一。
希望夏冰在今后創作中始終保持這種工匠精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呈現、回饋給社會,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梁晉(武漢歌舞劇院編導、國家一級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