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 邵風
電影《49勇士》主要講述晚清末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占據南京后在江淮地區四處征兵。在一個大邵村的地方,他們抓了49個青年。此49人原本是村里的精壯勞動力,進入太平軍后,他們被編排到一個先鋒敢死隊里,起初,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場面,他們膽怯、恐懼,甚至謀劃逃跑,但一連串的外在環境因素,使他們非但一次次脫離危險,而且還獲得意想不到的戰功,漸漸的他們適應了戰爭的殘酷,他們一次次帶頭沖鋒陷陣、攻城奪地,一次次獲得戰功。他們也由一個淳樸的農民變成一個勇于嗜殺的戰爭勇士。然而,他們慢慢意識到無論是腐朽的清廷,還是沒落的太平天國都不過把他們當作戰場的玩偶,就好比鄉下玩的斗雞一樣,是不關心他們生死的。這時,他們感覺到了一種恐懼和無奈,他們不想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戰死沙場,他們要讓他們49人中有一人能回去,讓村人知道他們他們的英勇故事,他們中一個最老實的人被選中,他們讓他去洗馬,遠離第一前線,并要他乘戰亂之際逃脫。他們剩余的48個人則全部戰死在沙場上。
談到關于《49勇士》創作時,編劇邵風很是深情,對于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巨大的工程,絕非簡簡單單、幾個月就能草率完成的”。他一邊翻閱著厚厚一堆關于太平天國時期的各類書籍、史料,一邊就創作心得侃侃而談:“它們藏的太深了,在歷史上一點痕跡都沒有。關于他們的故事,只有一點點的傳說,而且還是極少數人才有的那么點記憶。因此,我無法腦洞大開就想出很多關于他們的形象和故事,我只能是一點一滴地收集關于他們時代的背景故事和關于他們的模糊不清的影子。而這些影子與其說是存在于流傳的故事里,不如說是來自我內心的某種假設和推理!如果說它們全是虛構的,(我說的是劇本里的故事)如果說他們的故事不是這么一回事,我不會全然反駁。不過,我會越來越相信他們的故事是存在的,而且像我寫的那樣存在,即使不是全部,至少是大部分。”
在談到創作戰爭場面時,編劇邵風深情入理地談到:“真實的戰爭場面還是很難創作的,畢竟我們遠離戰爭,沒有真切地體驗過戰爭場面的生活。戰爭反映到人性上來,大概有幾種,一種是勇猛無畏,就是不怕死!因為死已經成了朝夕發生的事,怕死已經沒有意義。這類人更喜歡把死看的很圣神,死后也能存在。另一種就是恐懼的怕,因為真的見過大活人死了,再也不能說話,再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死不是勇氣和榮譽,死就是徹底的毀滅!第三種,應該很常見,屬于僥幸型,認為生與死同在,但不一定就會死,只要保護措施做的好,還是可以躲過死神的!正是這三種類型構成了《49勇士》人群。而第三種人,又成了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升華,就是人道主義精神!不僅自己可以不死,還可以讓大家去不死,把戰爭看成無意義的生死搏殺,與人性相違背!于是,反戰情緒就漫延出來,從而把人道主義精神推上了閃光的桎梏上!影片的現代意義便誕生了!”
據了解,編劇邵風為了創作電影《49勇士》,前后花費兩年半左右時間進行搜集資料,查閱太平天國及晚清時期的歷史資料。不僅研究那段時期的歷史事件,而且研究那段時間的政治意識形態、戰時武器、風俗習慣等等,在整體上還原當時的實況!”這是一個沉寂在浩瀚歷史長河的故事,盡管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確實真有其事。因此,我不惜花費幾年的時間去挖掘,搜索,整理關于那個時代的那些背景故事,以便能用藝術的手法描述一個只剩尾聲的傳說。”
電影《49勇士》更多是反映在殘酷的戰亂年代一群小人物的悲劇人生。他們沒有選擇權力,只有在各種勢力和權貴中茍且偷生,甚至連生的權利都沒有!因此,我們更多應該去反思,我們更多是用渴望的心態享受著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