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好聲音2020》開播。借著節目的熱度,一場好聲音主持人華少為必要代言的演講直播也悄然上線。幾近被雪藏的“尬聊王子”華少+曾經碰瓷Costco的必要,這樣的組合是否能像B站上何冰的《后浪》那樣破圈或翻車,引發輿論熱炒,很快便可知曉。
不過,海報一出,倒是勾起了筆者對必要的記憶。大約三、四年前,一句“大牌品質工廠價格”的廣告妥妥地扎心了筆者,對于錢包厚度趕不上剁手速度的筆者而言,當時就動心了,本著對未知事物進行求證的心理,筆者在必要下了兩單:一個背包和一條皮帶。使用下來,質量上乘,算得上是良心產品。然而彼時的貓狗拼混戰,賺足了吃瓜群眾的眼球,大手筆的補貼更是圈粉無數,必要逐漸被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遺忘。
時至今日,背包還在跟著筆者走南闖北,皮帶已不知去向。必要上“大牌品質、工廠價格”的商品到底是智商稅還是質價比?最近被炒爆的C2M是偽命題還是真的香?帶著這些的疑問,筆者又重新下載必要App。
打開商城界面,滿屏都是和大牌設計元素類似的包裝,產品圖下面一行金色的字以XXX同原料制造商的方式清晰地標明了被“碰瓷”的品牌。按照代工行業慣例,代工廠不允許銷售代工的產品。必要上的商品能如此堂而皇之地“碰瓷”品牌商,顯然沒有侵犯各大品牌專利。
事實上,中國的大牌代工廠很多。曾幾何時,中國憑借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優勢,成為“世界工廠”。傳統的代工模式以走量為主。然而,隨著中國用工成本不斷增加,不少大牌訂單開始流向東南亞的代工廠。
“在很多領域,我們的專利和技術是最好的,但我們的自主品牌卻無法得到消費者認同,”浙江一家箱包制造商的負責人對筆者表示,“我們不服氣,卻又沒有什么好辦法。”有頂尖產品、無品牌認知,這是一批國內高端制造商的痛點。
如何解鎖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困境,各大平臺紛紛入局,探索C2M(用戶直連制造工廠)的“新玩法”。必要算是最早的入局者。資料顯示,必要成立于2013年,必要商城APP于2015年上線運營。
7年過去,這種曾經一度不被看好、被質疑為偽命題的商業模式是否行得通?C2M到底是不是個真實的謊言?
(圖片來源于網絡)
C2M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根據用戶的需求組織生產,節省產品的流通環節,使得同質量產品價格更低。在這種模式下,用戶下單多少,工廠就生產多少,庫存、物流、總銷、分銷等一切中間環節都被短路,行業暴利被擠壓,每件商品的成本下降8-12倍。
拼低價“刺刀”、打價格戰,并不是C2M,C2M是讓產品回歸其價值本身。眾所周知,商品價值通常由產品價值與品牌價值兩部分組成。產品價值主要負責滿足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需求,而品牌價值更多是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在當下營銷廣告鋪天蓋地的消費環境中,品牌價值對于消費者而言,雖然能夠帶來一定的附加效果,但是往往卻要付出高于產品價值好幾倍的購買成本。
現今人們的消費觀正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追求性價比,到追求品質、追求“質價比”。可以說,今天更多的消費者愿意為品質買單,而不是為品牌買單。
對于制造商而言,C2M模式不僅提高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生產率,而且推動了生產線、供應鏈的柔性改造,乃至整個商業模式變革。
真正的C2M,對制造商和消費者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必要之所以經歷七年不僅沒死,反而欣欣向榮,正是得到了制造商和消費者認可。試想,如果被消費者認為質次價廉,廠家無單可接,這樣的平臺早已被市場拋棄了。
C2M看似“橫空出世”,實際上正在產業升級、經濟內循環的背景下 “卷土重來”。(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