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與人文價值,同時也是了解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樂、京劇、相聲等傳統文化節目精彩紛呈,深受觀眾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關注。由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2020年第十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用一場場經典節目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次傳統文化的洗禮,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和新生。
文化建設,惠民是最終目的。一直以來,海淀區始終堅持政府引導、精品引領和文化惠民的指導思想,讓更多人民群眾走進劇場,感受演出的歡樂。第十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不僅充分展示了文化創建成果,吸納更多精品藝術演出奉獻于民,更是將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實處,讓百
姓更加便捷、高效的享受文化惠民成果、欣賞到高水平演出。
《喜洋洋幸福年——中國煤礦文工團新年音樂會》劇照
本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中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節目帶領觀眾看到文化背后所反映的中國人的智慧,看到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之所在。作為新年演出季的重頭戲,國圖藝術中心特邀中國煤礦文工團為廣大樂迷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民樂主題音樂會。2019年12月31日,《喜洋洋幸福年——中國煤礦文工團新年音樂會》在國圖藝術中心奏響。演出陣容方面,除了樂團滿編制出演,為充分展現民族器樂的藝術風采,中國煤礦文工團選取了二胡、京胡、琵琶、板胡、笛子、大鼓等民族樂器,“吹拉彈打”俱有展現,在新年來臨之際以民族傳統藝術為大家獻上新年的祝福。本次演出以器樂合奏《國樂華章》與《慶典序曲》作為開幕,隨后一曲《節日歡樂》,以新疆木碗嗩吶與阿拉伯鼓的歡快演奏,便將節日氛圍完美體現。當老中青幾代人都朗朗上口的電視劇《渴望》主題曲《好人一生平安》響起,寄托了中國煤礦文工團對廣大觀眾殷切誠懇新年祝福的曲調,為觀眾帶來本年度最暖心祝愿。由國家一級演員劉湘演奏板胡,與樂團合奏的《地道戰組曲》在歡快氛圍中帶領觀眾憶苦思甜,警醒大眾更加珍視今日的美好生活。整場音樂會十三首樂曲中,既有少數民族元素,也有國外名曲,既有傳統二胡、嗩吶,也有對口幫扶對象內蒙古通遼市的特色樂器馬頭琴的驚艷亮相。作為對口幫扶對象,煤礦文工團在弘揚通遼特色文藝作品方面不遺余力,通過幫扶過程中的相互了解,共同創作,本場音樂會由姚公平、于赫男、王超、孫麗霞、蘇雅拉等藝術家聯合演奏的馬頭琴名曲《萬馬奔騰》,把幾百公里外的遼闊大地景象帶來北京,把具有內蒙古風情的長調和呼麥與二胡板胡等其他民族器樂有機結合,悠長遼闊,讓人心旌蕩漾,為觀眾刻畫出一幅與眾不同的蒼茫內蒙風情畫卷作為壓軸曲目,樂團借傳統民樂曲《喜洋洋》凸顯主題,將《新編喜洋洋幸福年》奉獻給廣大觀眾,呼應20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完美落幕,為屬于中國人的幸福年畫上完美句號。據煤礦文工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這臺音樂會是一個開端,今后將每年都定時定點舉辦新年民族音樂會,打造民族音樂會品牌,弘揚民族音樂藝術,為廣大觀眾不斷奉獻藝術精品。
藝術家們精彩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經典永恒——樂府室內樂團新年音樂會》劇照
演奏家們用精湛的技藝合奏出一段段凸顯傳統民族特色的經典旋律,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1月7日,《經典永恒——樂府室內樂團新年音樂會》啟幕。于川、鄭瑀、高冠琳、高思超、李樂、趙潔楠等名家為觀眾帶來了《琵琶行歌》《阿里郎》《大長今》《自由探戈》等一首首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作品。整場音樂會皆為清一色的傳統樂器演奏的純民族音樂,通過演奏者們的精湛演繹,把經典民族音樂的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陳玉是一名學生,她和室友一起觀看了這場演出,民樂的精湛與博大精深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每位音樂家的演出都非常精彩,讓我們感受到了民族器樂的感染力與美妙,能欣賞到這些大師、著名音樂家們的表演,我覺得是賺到了。”
《中國歌劇舞劇院“似水流年”經典金曲音樂會》劇照
此外,《中國歌劇舞劇院“似水流年”經典金曲音樂會》于1月12日上演。音樂會由經典影視音樂跟華語流行金曲兩部分組成,《絨花》《我是一只小小鳥》《紅日》《敢問路在何方》等中國經典音樂作品將悉數亮相。在這熟悉的歌聲當中去尋覓曾經的記憶,去感受以往的情懷,被老歌喚醒的不僅僅是記憶,還有我們對新生活的渴望和熱情。
用話劇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同為北京人,對于什剎海的記憶符號也不盡相同,從靜謐的水岸、嬉鬧的冰場到喧囂的酒吧街……上世紀90年代末,什剎海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變遷,從古老城區到現代景觀,并由此產生了諸多思考與話題。話劇《什剎海》正是以此為背景,在舞臺上演繹出一段發人深思的故事。1月17日至19日,該劇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正式公演。話劇《什剎海》,由北京劇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五十六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品。話劇圍繞什剎海邊上關家老宅的人與事所展開,以關家收藏的一方古硯的得失為主線,以關家老宅的歷史和什剎海歷史街區保護建設為輔線,逐一鋪陳。力圖透過關家三代人以及什剎海周邊居民的生活經歷、各個階層各種類型人物的心路歷程,來反映時代的變遷、城市的變化以及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整體性精神風貌。
話劇《什剎海》劇照
話劇中不僅對多種老北京元素加以體現,更著重表現了“昆曲”這一高雅的國粹藝術。主人公關一夫是一位癡迷昆曲、
有“倔關公”之稱的昆曲名票,為此,劇組特意邀請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楊帆扮演這一角色。作為一部現實題材話劇,話劇《什剎海》在反映城市變遷的同時,也提出了經濟發展與保護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命題。話劇《什剎海》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的資助項目。其實這并不是一部新戲,由北京人藝著名編劇藍蔭海、王志安(執筆)于多年前共同創作。從創作之初到如今搬上舞臺,足足有十幾年之久,其間編劇不斷地修改打磨劇本。兩位編劇對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風物都極為熟悉,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文化積淀。該劇由北京人藝著名導演顧威與韓清共同執導。談到劇中所探討的主題,顧威認為故事中的矛盾,當下依然存在,“編劇十余年前通過劇中人物提出的問題,在當下正好得到了回答,故事的主題看似過時,實則超前。”
第十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讓觀眾在節目中一起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經典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