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們似乎總被定格在一個年齡,于是魯迅始終是一副中年人的滄桑模樣,張愛玲永遠停留在二三十歲的芳華——至于汪曾祺,則被定格成了老頭兒。很多人回憶起他,都是一個有意思的老頭兒,他貪吃,貪酒,貪玩兒,愛花草、愛畫畫、愛寫字……像人世間的小兒女,對生活和“物事”,永遠懷揣著巨大的熱情。
晚年汪曾祺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他身上的那股名士氣,和他從小生活的故鄉和家庭有關。汪曾祺出生在高郵,傳統的江南水鄉,汪家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耕讀人家”,澤被于歷史淵源,江浙一帶自古形成了溫雅的士人文化。在汪曾祺的回憶里,他的祖父吃酒吟詩、書案上是顧炎武和曹雪芹,從小就教他古文,高興起來就賞他名貴的字帖。對幼年時期的汪曾祺而言,不僅僅是在這些文人雅好的積淀,對他日后行文風格也有很大影響——他對漢語的古雅之美信手拈來。
少年時期的汪曾祺,經常和朋友們爬上河堤,俯瞰高郵城。他說小時候看運河里行大船,船夫裸露著古銅色的上身,把蒿子投到水里,用肩窩頂著蒿子一步步從船頭走向船尾。那個年紀充滿了少年的好奇,水鄉的風情應該給汪曾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影響了他的性格,也影響了他作品的風格。
青年時期汪曾祺
汪曾祺的故鄉高郵
雖然汪曾祺19歲就離開故鄉去外求學,年近古稀才第一次回去,可他一生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寫高郵,故鄉的風物、人情、吃食以及街衢巷里,時隔多年,都在他筆下復活了。
原來的汪家大院,這一帶現在成了農貿市場。過去汪曾祺每天從學校回家要經過一條大街,街上有各種各樣的店鋪。他在《自報家門》中說: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小城里的任何事都印在他的腦子里。
《自報家門》里汪曾祺回憶了自己兒時的生活,到銀匠店里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竹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這些大城市里鮮見的手工作坊,一直是他所喜歡的,在他的筆下也充滿了煙火氣。
主持人熊熊與老師在人民路(原東大街)尋訪
主持人熊熊與汪曾祺長子汪朗交談
汪曾祺對生活的觀察很細微、敏銳。他能夠在這種世俗生活中發現美,同時又超越了世俗,這得益于他少年時期的好奇和觀察。他小說里的主角,大多是故鄉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這些很質樸的運河人家,都是他熟悉的親人和鄰居,他愛寫他熟悉的人和事,愛寫小縣城里小市民身上的閃光點。他們都是賣餛飩的秦老吉,錫匠、挑夫、漁人、瓦匠……五行八作。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淳樸正直的人性,健美的人情。
從汪曾祺的文字,我們總能感受到那股掩抑不住的人間情懷。他最在乎的、最欣賞的,是生活里的美,他總是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所以即使是現在,老先生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仍然有許多年輕的讀者喜愛他和他的作品。
汪曾祺作品集
“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 本周日晚 21:15,跟隨深圳衛視《課間十分鐘》第二季,走進汪曾祺的高郵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