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烏脫羅小鎮寂寂無聞,卻因為一則案件而聞名于世。有人說,“烏脫羅案中,甚至不存在有罪推定,而是一上來就被斷定有罪。”
2001年,鎮上十余名成年人被一個孩子惡意指控參與戀童癖行為,而被判有期徒刑。獄中時光遙遙無期,嫌疑犯阿蘭·馬雷可一心求死。法庭重審出獄時,他已100天沒有進食,體重輕了50多公斤。
嶙嶙瘦骨之下,阿蘭·馬雷可的疑問給人沉重一擊:“當媒體的標題定名為《烏脫羅的戀童網絡》時,是不是比《監獄中的無辜者》更好賣?”
這只是開始。十余年過去,互聯網取代了媒體職能,也成為“有罪者”的新牢籠。
當下熱映的青春題材電影《少年的你》,改編于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劇情中,兩個高中少年命運因意外而改變,相互救贖的故事中,折射出校園霸凌這一現實頑疾。
影片上映十天,票房突破十一億。但電影并未打動所有人,自上映以來,原著小說作者玖月晞,一直承受“融梗”的指摘。
有網友質疑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疑似融梗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
11月4日,玖月晞在微博發長文,否認融梗抄襲的質疑。“我從未抄襲,也從未違背一個文字工作者應有的初心、原則和底線”。
仔細對比可以看到,所謂“融梗”段落,《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與其它小說文辭表達不一、對情節推動也有差異。
更多人并未看過這三部小說,也加入聲討“融梗”大軍。沒有論證,沒有調查,專業記者缺席,輿論漩渦裹挾,似乎認定“玖月晞融梗”才是“支持原創”的正義一方。這樣做有罪推定,與烏脫羅案并無區別。
應謹慎做有罪推定,這將暴露自身懶惰。
當我們高舉“打到融梗”的大旗,批判一個不認識、不了解的虛擬敵人,就可以站在正義的制高點上,實現自我價值。
與此同時,我們將失去獨立求證的耐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互聯網都不再思考,黑白顛倒、真相反轉的案件將越來越多,。
2017年7月4日,微博“白衣天使茉莉花”爆料稱西華縣奉母12歲留守女學生被學校兩位老師多次性侵,隨后被證實是炮制的謠言。涉事女學生哭著向老師道歉,一件烏龍鬧劇收尾。
2017年8月,一位待產孕婦跳樓身亡。輿論矛頭先指向醫院不作為,再指向家屬“堅持順產”,輿論大潮涌向“婆媳關系”的刻板印象。一時間,丈夫一家成了社會情緒的宣泄口。事實上,已沒人關注孕婦跳樓的真正原因。
2018年10月,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輿論矛頭指向從小轎車跑下的女司機,認為小轎車逆行才導致大巴車墜江。而在事件通告中,人們才知道女司機也是受害者,大巴車在沖出護欄前,一頭撞上正常行駛的轎車。
《今日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直接指出了要害:“信息不發達的時候被蒙蔽;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
反轉鬧劇仍未終結,當網民聲討《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融梗時,玖月晞在微博長文中,質疑點一一陳述清楚,回應了融梗的質疑。
而那些盲目的人不會止步,有人繼續開炮。
在聲明中,玖月晞寫道:“覺得浩瀚宇宙,我雖是一粒塵埃,卻也不孤獨。”
隨后有人指摘,這句抄襲《一粒紅塵》中的“我像一粒小小的塵埃,漂浮于浩瀚的宇宙”
而有網友,這兩句之間僅有“宇宙”與“塵埃”的兩個詞重復,若以此為標準定義抄襲,“那世界上什么都沒的寫了”。
指摘別人的人,不會閉嘴。他們就像魯迅筆下的看客,期待跌宕起伏的劇情。相比“有罪推定”,這樣“怕你無罪”的人心更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