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觸摸地球的心跳
你知道地震臺站在哪里?地震如何監測嗎?你知道地震臺站人員會經歷哪些故事嗎?
10月14日,全國首部以地震臺站工作為題材的電影《我要去遠方》杭州觀影暨防震減災科普活動正式啟動,活動在浙江翠苑電影大世界舉行,著名導演孫傳林,演員何為、魏嘉鎂、賀云慶、韓伯維等主創人員悉數亮相,解密制作歷程,分享幕后趣聞。
本次活動由浙江省地震局主辦,邀請了省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省直機關團工委、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單位,以及相關媒體共二百余人參加了觀影和科普宣傳活動。在活動現場,省地震局結合影片劇情,圍繞地震監測工作打造了地震監測時光展區和科技展區,讓大家能更直觀地了解地震監測工作的發展歷史及未來方向。
在時光展區,分布著不同年代的地震監測儀器,其中DD-1型三分向短周期地震儀和BBVS-60型三分向寬頻帶地震計引人注目。前者于1980年安裝于湖州地震臺,2002年退役;后者為新型的數字地震記錄儀,目前廣泛安裝于我省各類地震臺站,是全省地震監測臺網的重要監測設施。在科技展區內,則展陳了地震相關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設備,尤為突出是浙江大學研制的地震模擬振動臺、浙江工業大學研制的量子重力儀、杭州超鉅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化學分析儀和我國第一顆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張衡一號”的模型。
“這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地震相關知識,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地震人工作是如此的艱辛。”在參觀完科普展和看完電影《我要去遠方》后,一位年輕人告訴記者,以前總覺得地震離自己很遙遠,但今天才知道,原來身邊竟有這樣堅守執著的地震工作者。每個人都要了解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這樣才能在危難來臨時沉著冷靜應對。
電影《我要去遠方》講述了遠赴偏遠山區地震臺站工作的大四實習學生楊凱在臺長老安、同事廖星的影響下,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的青春勵志故事。作為國內首部表現地震人工作的電影,《我要去遠方》透過普通地震工作者的個人成長、愛情、生活,細致入微地表現了時下年輕人逃離塵世浮躁,追求夢想事業與詩意人格的過程。同時,電影還弘揚了防震減災行業精神和文化,折射出地震工作者不忘初心的理想和崇高的人格追求。
“透過這部電影,我仿佛回望了自己過去的整個人生。”看完這部電影后,一位老地震工作者潸然淚下。電影中龍潭地震臺臺長老安為地震事業奉獻了一輩子,即便年事已高,也還一直奮戰在一線,努力地為祖國地震事業的未來培養好接班人,這是地震人最真實的縮影。
據悉,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臺站建于上世紀初。1930年,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個地震臺站在北京西山投入觀測。建國以后,我國的地震臺站建設和地震監測工作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目前僅浙江就有139個地震監測臺站,涵蓋測震、強震動、地殼形變、地下流體、電磁等學科的各類觀測臺項共271個,平均每萬平方公里有20多個監測手段。
“我省地震監測的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前列。”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目前我省基于GPS、地面以及地下觀測的多維地震監測臺網基本形成,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海洋地震監測工作逐步開展。全省地震監測能力陸域達到2.0級,其中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達到1.5級,近海海域達到3.0級。地震速報基本實現2級以上地震2分鐘自動初報。
據了解,電影《我要去遠方》將于16日正式登陸各大影院,屆時歡迎大家都能一起去觀影,了解地震人的工作與生活,觸摸地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