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奪得里約奧運會女排冠軍、全運會女排冠軍之后,前中國女排隊長惠若琪便逐漸淡出了排球賽場,轉而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開啟了她的公益事業新征程。日前,惠若琪與她的好友馬蘊雯受邀做客“為愛下廚”節目現場,一改往日排球女將賽場上的霸氣,親手下廚烹制愛心菜肴,展現出溫柔可親的形象。
《為愛下廚》劇照
結緣排球 終成一生奮斗事業
談起與排球的緣份,一切始于父母對惠若琪的關愛。為了給小時候的她挑選一項體育運動鍛煉身體,而父母又都特別喜愛排球,因此10歲的惠若琪便開啟了與排球的不解之緣。
隨著惠若琪球藝的提高,她經常被選拔參加國內外賽事。2006年,年僅15歲的惠若琪代表南京市參加了江蘇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并收獲了室內排球和沙灘排球兩項冠軍。至此,她入選江蘇隊一隊,成為一名職業排球運動員。
“打上排球之后,才真正感受到排球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排球。”惠若琪說,“最終將排球作為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
同行的馬蘊雯聊起打排球的經歷頗為傳奇。因為身高優勢,剛讀幼兒園的馬蘊雯被教練選拔進入籃球隊,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不料想,六七年后,因身高、靈敏性、協調性等身體條件優勢突出,排球教練卻找到馬蘊雯和她的父母,希望她加入排球隊。
“因為郎平是母親的偶像,就覺得打排球好,那就去打排球吧。”馬蘊雯說,母親就同意了教練的請求。
誰能料想到,兩位排球女將的誕生,竟取決于雙方父母不經意間的選擇和決定。
艱苦訓練 眼要“紅”、血要“熱”、手要“狠”
當我們看到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上叱咤風云、揮灑自如的風采時,卻不知她們臺下所付出的艱苦努力。
排球是一項協調性要求極高的運動。平日訓練的不止是彈跳力,還包括靈敏性、變向、快速反應等能力。
“排球最多打三次就得過網,對瞬間反應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像籃球和足球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運球,排球需要一次出手,立馬傳遞給隊友。”惠若琪解釋到。
“平日訓練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眼要紅、血要熱、手要狠。”惠若琪堅定地說,一旦身處賽場,就別無他想,唯一想的只剩怎樣拼盡全力,拿下這一分。
在激烈的賽場上,排球姑娘們一個手勢的傳遞、一個眼神的交流,就可以明白彼此的想法或者下一步的戰術安排,“這些同樣歸因于大家一起訓練很多年,彼此之間逐漸達成的默契。”馬蘊雯說。
走下競技場 體育精神不滅 一切從零開始
無論如何優秀的運動員,再如何留戀征戰過的賽場,都會面臨著運動生涯的終結,離開自己曾經揮灑汗水的地方。
“退役還是很不舍得,二十多年來,自己從未離開過排球運動,排球已經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馬蘊雯坦言,自己的身體還可以再繼續從事排球運動,也想利用最后的幾年運動生涯時間,為其他年輕隊員的成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運動員的退役就是一次重生。”談及退役,惠若琪無不動情地說,“從原先自己很熟悉的崗位上退下來,步入社會,一切從零開始,更多的是要再次學習和奮斗。”
以往運動員退役后,更多的是選擇從事體育教練和老師職業,對于現在年輕一代的運動員來說,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接受的信息更多,彰顯個性的方式也更多樣,退役后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
“盡管如此,不管運動員先前從事哪項體育運動,運動生涯中養成的拼搏、奮斗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惠若琪也送上自己的祝福,希望更多的運動員在賽場拼搏的同時,不要忘記充實自己,強大自己。
專注公益 讓體育公益改變人生
退役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走下競技場的惠若琪,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惠基金的發展上。
提及體育支教,惠若琪坦言,“因國家的建設投入力度大,一些偏遠地區其實擁有很好的體育設施,結合我的力量幫助那些孩子可以上一堂更加專業的體育課。”
在惠若琪看來,體育也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因為體育改變了她的人生。
她希望通過支教的方式,發掘每個孩子的潛力,讓體育改變他們的人生。同時,體育不僅僅是身體訓練的一個學科,也是心理上的學科,在鍛煉孩子身體之外,也培養孩子的執行力、規則意識、堅持不懈的精神。
“我本科學習的是體育教育,感覺體育不僅僅有競技體育的一面,還有大眾體育的一面,體育惠及的范圍應該更廣。”
2018年,惠基金推出“s4s(sports for society)”計劃,希望體育更好地服務社會。
“作為體育人和排球運動員的責任,無論是在賽場上為國爭光,還是在公益道路上善意助人,我希望未來能號召更多的運動員參與到體育公益中來,更多人參與到全民健身中來,最終實現自強國強的目標。”
“體育公益人”惠若琪此次做客“為愛下廚”公益節目,將體育運動與愛心菜肴的方式相結合,以此助力公益,做一件有溫度的事。(李虹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