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一波波文化復興戰略的落實,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飛速發展,2010至2015中國票房復合增長約40%,保守預計2020至2025年中國票房將持續攀升至1000億。
據調查,2016年國產電影TOP50中,《美人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共有14部影片可以作為特效電影的分析樣本,數量占比28%,累計票房114.63億,占國產電影TOP50總票房的48.4%;若加上好萊塢進口特效大片,比例將更趨向2/8定律,即20%的特效電影將占有80%的票房收入。
不可否認,電影科技已經發展成電影工業的基石!特效電影制作需要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在提升影片質量的同時正在逐漸降低成本。然而,國內可提供完整電影工業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寥寥無幾!
面對世界電影第一梯隊的國家:美國和歐洲,我們望塵莫及。已經崛起的第二梯隊國家:韓國、日本、印度等,我們也相形見絀。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未來的中國電影,沒有工業化就沒有未來!
懷揣中國夢的“電影夢工廠”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遙遠的星系……”多少影迷醉心于《星球大戰》的恢弘場景,但他們想不到電影中逼真的星球、龐大的飛船,是在加州洛杉磯凡奈斯機場附近的倉庫里誕生的。《星球大戰》除了在文化上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其特效制作團隊也是美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年,喬治·盧卡斯在完成《星球大戰》劇本后,發現當時電影特效技術無法滿足他的想象力,于是“工業光魔”誕生了。起初,“工業光魔”招聘的員工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畫家、工程師、技工沒什么經驗,更別說做過電影了,但兌現盧卡斯的想象力靠的就是這幫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子。
1993年“工業光魔”完成了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在從傳統特效向數字特效過渡的過程中,工業光魔再次引領了潮流。這是人類電影史的一條分水嶺,自此之后數字特效成了眾多大片的標配。數字特效也開始從大成本科幻片普及到幾乎所有題材和類型影片。
懷揣著為中國電影工業破冰的夢想,對標美國“工業光魔”等國際一流電影特效公司,未來新影集團母公司未來新影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2011年在北京成立。一開始創業就對準了國際一流的大公司,可見未來新影創始團隊的雄心壯志。
作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電影專委會副秘書長,未來新影創始人董事長王語堂,對未來新影的定位很清晰:一家提供完整電影工業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即影視工業全產業鏈企業集團。
自從1975年以來,工業光魔已為多達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視覺特效制作服務。很多好萊塢電影CG角色的肢體捕捉選用了工業光魔獨有的iMoCap系統,演員身體上幾乎任何一個地方的運動都可以被精確捕捉到。另外,最新版iMoCap還在演員關節處安置了二維碼,這是為了區分不同的演員,避免肢體捕捉數據彼此混淆。
未來新影目前已申報國家技術專利3項、注冊登記軟件著作權13項。角色面部三維掃描設備是國際電影特效領域中解決真人角色面部三維建模和創建制作惟妙惟肖的逼真數字角色的重要設備,利用3D測量原理,燈光矩陣,真實還原人的面部三維數據,面部紋理信息。全世界只有少數的特效公司以及大學內擁有該設備。未來新影正在以國際電影工業標準改變著中國影視特效行業。
據調查,未來新影自主研發的角色三維掃描系統和角色動作捕捉系統,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能完全滿足國內特效電影制作的剛需。未來新影自主研發的VMOCAP數字角色動捕系統的功能和性能,可與工業光魔獨有的iMoCap相媲美,可不受環境影響,在攝影棚內也可在戶外任何場景精確捕捉真人演員的動作數據,以驅動并制作出動作逼真的高質量數字角色。同時在角色制作細節方面,未來新影開發出精準的表情和表面皮膚毛孔級的拉伸變形解算軟件,對角色的肌肉、脂肪、筋膜等方面研發出獨立的物理模擬解算軟件,這些方面國內沒有同類型技術。在這些領域,未來新影的技術水平完全已經達到了國際尖端水平。
對影視藝術研究多年的資深傳媒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主任趙小玲女士調查:“毫無疑問,目前未來新影在業務布局、科技研發、產品矩陣等領域,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未來新影不僅已成為國內行業標桿,并已達到工業光魔同等制作水準。確切一點說,未來新影通過對電影科技的研發應用,在建立中國的電影工業體系,成為盧卡斯影業和工業光魔這樣開創行業新時代的企過程中,他們已經走過了80%的艱難歷程。”
趙小玲也看清了這個名為“未來”的事業在電影之外的戰略意義:“因為這個技術體系,還能廣泛應用在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未來新影依托自身工業化方式為國內外影視行業,提供優質的項目開發、影視制片、特效制作服務,并可為教育、工業、旅游等其他行業提供數字圖形圖像領域頂尖的各類服務,這才是國字號工程的真正意義。”
擁有未來觀的中國電影人
王語堂是甘肅人,一個30多歲的青年人,擁有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多個學科學士學位,及多行業跨界從業經歷,并曾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師從著名導演許同均老師。他自編自導的科幻電影短片《別無選擇》,曾入選美國波士頓國際電影節、西班牙馬德里國際電影節、并榮獲美國格蘭岱爾國際電影節三項提名,并獲得最佳國際短片電影、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榮獲美國邁阿密國際科幻電影節最佳科幻短片和燈塔獎、榮獲波士頓科幻電影節最佳科學獎。現在他帶領團隊進行影視科技研發應用,通過努力構建科技界、影視界多方跨界整合的格局,踐行著自己對中國電影工業崛起的夢想。
他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大而不強,主要是沒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體系,也就是說國內沒有形成包括科技研發應用在內的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因為過去大家有了劇本和投資,確定了導演和演員就可以拍攝制作了,但現在關鍵的技術環節特別是特效部分卻還要依靠國外公司,雖然效率提升了,但中國電影的技術根基還是掌握在別人手里,就像最近的中興公司被美國掐脖一樣。”王語堂非常感慨地說:“因為這個技術開發過程太累太繁瑣,有人試了試、有人走了一半,最后都停留在急功近利的錢眼里。沒有人再做這個基礎性工作了!中國電影人都想盯住票房,卻沒有人為票房的未來打根基。”
誠然,一個國家若沒有未來學,這個國家也許就不再年輕了。
“毫無疑問,為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觀體驗,這是未來電影的趨勢,”北京大學電影系主任陳旭光教授說:“對于大制作電影投入的資源眾多,全球票房的高收益也多來自于大制作電影。這說明大制作電影對觀眾的影響力體現得最為明顯。”
電影生產過程十分復雜,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仰望中國電影遼闊的未來天際線,王語堂想起多年前一個偶然的觸發,他給公司起名“未來新影”。
他說:“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艱難。聚集國內頂尖的電影和科技人才團隊已經不容易了,這需要共同的夢想來凝聚,而從無到有真正落實推進技術研發工作是實實在在地需要大量資金的,這就需要真金白銀毫無保留地付出。我們像一座孤島奮斗著,本來是舉國電影人的事,由于沒有人做,只能落在我們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手上。”但一說到這件事情的意義,王語堂立刻來了精神:“對于我們來說,中國文化語境的電影技術電影工業,正是我們踐行中國夢最理想的舞臺。”
未來新影另一位創始人叫洪濤,任公司總裁。他自2000年開始從事影視特效制作,為國內眾多電影的特效提供技術支持及相關的產品研發工作。曾經參與過《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趙氏孤兒》《大鬧天宮》等一線大片的制作,培養出國內最早一批由UNIX系統成長起來的國內影視特效人員。
未來新影的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杜華,是3D測量領域的專家,清華大學碩士,曾留學美國攻讀工學博士,學成歸國后成為國內3D測量領域技術領軍人物。
未來新影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電影特效事業部總經理丁黎博,是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得主,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提名。從事電影特效專業18年,他是中國第一批專業數字特效制作人,代表作品有《鋼刀》《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3D食人蟲》《唐吉可德》等。
未來新影的文創團隊以青年編劇王晗羽為首,集中了老中青三代編劇力量,都是活躍在業界的成熟編劇,作品覆蓋了主旋律、年代歷史、科幻玄幻、懸疑推理、都市愛情等多種題材。團隊在劇本創作階段就針對生產階段可能出現的特效制作和技術需求進行可行性探索,以“科技和文創”融合,抓住了影視工業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在劇本創意階段就借助科技的支持,更有利于在生產制作階段資金和時間的節約,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作品質量。
未來新影公司核心團隊人員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團隊成員擁有行業內領先的專業技術知識,豐富的專業經驗,使得公司在技術和市場兩端,有良好的發展勢頭。王語堂聚集的這批高精尖人才,有中國電影工業化共同的夢想,他們常年在辦公室里的拼命精神令人敬佩!這讓記者似乎遙望到了三十年前“工業光魔”那個團隊!
亟待工業化的電影產業鏈
在7年探索和付出下,未來新影現擁有一百余人專業團隊,其中研發人員占比近三成,他們已經成為國內唯一擁有電影科技實驗室、影視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全生態影視工業鏈、自主研發自有技術知識產權、好萊塢級的國際制作水平的影視科技公司。未來新影集團現在有四家控股子公司和兩家全資子公司,已經完成了影視工業產業鏈的布局。
但電影產品制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后制中的復雜性、分散性等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會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綜合競爭優勢。如美國"好萊塢"、韓國"忠武路"等,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游業等有效整合,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值。
“未來新影受目前自身規模和資金限制,雖然已取得技術突破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想要再次向世界第一梯隊沖頂,仍有難度,”王語堂最后說:“如今數千年文化積淀的內容開發,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但另一個基礎就是技術系統、標準體系以及創意體系的建立并規模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中國電影要想變得再度繁榮興旺,大家必須在國家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下抱團發展。不能短視于眼前得失,貽誤戰略發展良機!”
電影產業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影視工業全產業鏈又是皇冠上的明珠。但若靠一家民營公司來承擔,這怎么聽起來都像1978年小崗村分田到戶的那種勇氣,而相比之下卻缺乏了體制內遠見卓識的那種支持。
“今日的中國電影只摘果子不種樹?”專家們表示,中國電影科技與工業的投入嚴重不足,更缺乏對未來新影這樣新秀團隊的幫扶。構建完整影視工業全產業鏈,不僅是一家民營公司的事情,還是整個中國電影人的事情,抑或是國家文化部門集體的事情!看著韓國等外國年輕人紛紛到未來新影入職學習,專家們毋庸置疑的呼吁已更顯急迫!(文/張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