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全體投資方決定,電影《阿修羅》將于7月15日晚間22點起撤檔停映。”7月15日下午,官方微博上的一紙公告,讓上映已經三天時間的電影《阿修羅》,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電影撤檔并不奇怪,但像《阿修羅》這樣剛上映三天就突然宣布撤檔下映的大制作影片,在業內實屬罕見。上映3天里,《阿修羅》票房尚未超過5000萬元,票房過低、口碑撲街、市場表現不佳,令片方不得不做出撤檔選擇。
淘票票評分虛高,與事實口碑相悖
7月16日,《阿修羅》出品方真鑒影業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撤檔停映并非影片本身的原因,也并不存在“拿回去修改,擇期再上”一說,更多的是貓眼評分等不公正的市場環境所致。
早在7月13日影片上映首日,電影的官方微博便發布了一條長文,表示影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原因是其在淘票票平臺上的評分為8.4分,而在貓眼平臺上僅為4.9分,公開質疑貓眼評分的公正性。
然而,隨即媒體和業內人士都發現,實際上《阿修羅》在各大電影網站的評分幾乎全面遭遇滑鐵盧。不僅是貓眼平臺出現4.9分的低分,時光網也僅為4.0分,豆瓣為3.2分,只有淘票票例外給到8.4分。
不少網友也關注到各平臺的評分和口碑差異:淘票票上置頂前10位的留言一邊倒地用各種溢美之詞夸贊影片制作完美,而且篇幅都很長,再往后翻就會出現大量批評性言論,特別是在討論區里。再看貓眼和豆瓣的評價,觀眾的留言里幾乎沒有好評,全部是對這部電影的吐槽與批判。
《阿修羅》以淘票票的8.4分向貓眼討要說法,認為自己受到了市場不公正待遇。而這則聲討并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劇情空洞”、“臺詞尷尬”、“畫面雷同”等評價幾乎淹沒了微博。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左衡在看完電影后評價說:“敘事、人物、視覺、聽覺,各種堆砌拼接,全無邏輯可講。對文化元素的拆解完全不顧文化常識,重新混搭時也不去自圓其說。所謂大制作大投資的概念,在這個項目上被置換為胡制作、亂燒錢的手段。中國固然需要技術流幻想派類型大片,但現在有些影片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毀掉這條道路,弄不好今后很長時間里既沒有人敢拍,也沒有人敢看”。
澎湃新聞也批評道:“一些國產電影對好萊塢大片的模仿到了亦步亦趨的地步,其實大沒必要如此。國產電影完全可以從傳統的中國元素里挖掘好故事,對好萊塢的學習也應該是全面而深刻的,而非止步于表面的‘大制作’‘高特技’。”
《阿修羅》在各平臺普遍遭遇觀眾的負面口碑、業內人士及媒體的批判,讓淘票票一家獨高的8.4分以及電影官方對電影評分市場不公正的吶喊質疑略顯尷尬。
淘票票評分頻繁改動,淪為低分電影保護傘
為什么《阿修羅》在各平臺評分普遍低迷、淘票票評分卻“一枝獨秀”?,也引起媒體關注和質疑。還有網友發現,淘票票的《阿修羅》評分數據在幾天之內發生了頻繁的改動。
在《阿修羅》官方上映首日發布的微博配圖中,淘票票的評分截圖顯示時間為凌晨0:29。也就是說,在零點首映場的電影剛播放二十幾分鐘時,淘票票就已經給出了8.4分的超高分,且收錄了不少長篇高分影評。
而這一評分被《阿修羅》官方當作標尺,以此質疑貓眼等一眾平臺低分的做法,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實是二者之間溝通好了的一致行動。
隨著越來越多的觀影用戶在各大平臺發布真實影評,《阿修羅》的口碑一度翻車。《阿修羅》官方宣布撤檔后,在網友們一致質疑片方刷高分之時,淘票票居然下線了影片評分,顯示“尚未上映”。不久又有網友發現,淘票票居然公然將《阿修羅》三日來的全國上映改為點映,這著實觸碰了觀眾的認知底線。
17日下午,再次打開淘票票客戶端會發現,《阿修羅》的評分又被重新上架,顯示評分6.9分。多次評分變動讓人不由覺得,淘票票似乎早就和片方達成了某種共識,在片方上映、撤檔的每個階段做著堅實的后盾,一路為其“開綠燈”。
阿里影業、淘票票參與《阿修羅》投資、發行,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阿修羅》片方在回應媒體提及的“對市場不公正”不滿這一含糊的回應,并未就此堵住外界的質疑。記者在梳理《阿修羅》的制作方與出品方發現,背后的20多家出品方名單里,一家叫“浙江東陽小宇宙”的公司似乎與淘票票關系緊密。
據經濟日報報道,2016年《阿修羅》對外宣傳時出品名單里明確出現了阿里影業,今年6月有消息稱“《阿修羅》是由三十六計文化、阿里影業、大地院線等共同投資7.5億元制作而成”。電影正式上映后,出品名單里卻未能看見阿里影業的名字,聯合出品的22家公司里反而出現了一家浙江東陽小宇宙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記者登錄企業信息查詢APP天眼查發現,這是北京阿里淘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東陽小宇宙”的經理和執行董事正是阿里影業和淘票票的主要高管。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一部口碑很差的片子首映當日在淘票票平臺上卻得到了8.4分的高分,因為阿里影業和淘票票本身就參與了影片的發行,所以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為自己的影片一路“開綠燈”、“打高分”的做法,原來是順理成章、早有安排。
可惜的是,片方的這輪里應外合的“碰瓷式營銷”,在各大平臺的口碑崩塌和用戶及媒體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淘票票平臺上的評分虛高假象,也在潮水退卻之后呈現裸奔之勢。
按理說,淘票票顯然十分了解評分、口碑對于一部電影的影響之大,本應堅守平臺的客觀、公正性,還原市場和觀眾真實的反饋,幫助片方改進品質、協助宣發。但可惜的是,在資本利益左右下,淘票票顯然背離了這一初衷,選擇了一條與觀眾真實口碑完全相反的道路,淪為“爛片”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