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新一季的《明日之子》,對吳青峰而言是挑了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去完成。“我希望黑夜完,有更燦爛的黎明。”他的加入讓本身就個性鮮明的節目,更添了幾分獨特質地。
在今年的騰訊視頻價值營銷峰會上,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副總經理邱越提到,所謂“銳”,指的是任何頂尖的節目,一定有非常強烈的價值主張和非常鮮明的風格個性。
我們不妨就用“銳度”這個詞來定義這些“意外之喜”。原本作為圖像生產領域的一項基本指標,“銳度”反映的是圖像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鋒利度。但慢慢地,它走向了更廣闊的大眾視野,也形成了更具社會學意義的豐富闡釋。
“銳度”:一種節目表達的基本語態
無論從此前第一季的《明日之子》,還是不久前結束的《創造101》,節目中的每個人物都能鮮明地勾勒出一張張“清晰的面孔”,并由此分取著特定受眾群體的審美注意力。毫無疑問,從大的流行文化生產視角看來,四平八穩的立意傳達時常會消解節目的所謂調性,兩檔節目的“出圈”都側面印證著“越清晰、越獨特”才是匹配面向特定圈層進行內容傳播的核心審美訴求。
要覓得流行潛質,“銳度”就成了一個或許不言而喻的內在標準。具體而言,文本構造的鮮明立意(是否對準年輕人的情感痛點);敘事手法的富于變化(是否找到一種當下的節目傳達形態);傳播價值的多元空間(是否能夠借由節目文本裂變出更廣泛社會議題的商榷)都是構成它的具體注腳。
新一季《明日之子》播到第二期,“銳度”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變化。一方面,無論星推官或是學員,他們所構筑的流行意義闡釋,已經能夠相當有分量地切中觀眾的肯綮。并不起眼的曾育茗在節目里唱自己的原創歌曲《阿通》:“我想對我自己說說,你真的不錯。”他寫進歌詞里的那些“被拒絕”“被否認”在感染到吳青峰時,有多少觀眾感同身受?又有多少觀眾還會認為他是不足為道的呢?
另一方面,更趨豐富的節目敘事手法也傳達出了《明日之子》第二季的升級構造,有直抒胸臆的“酷”,也有懸念叢生的“闖”,多元態度交織到一起,單從觀看體驗來說,幾乎每一刻都能生成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許上一秒還沉浸在選手的演繹中,下一秒星推官搶人的硝煙又隨之而來。
一檔明確聚焦年輕人群加以傳播的節目,“帶領、沖撞、正流行”既構成了節目的基本模式點,也構成了節目的基本表達語態。
有人有趣,斯外戈延續短視頻平臺上的畫風,把有趣和實力進行到底;有人沉默,第二期一開場,文兆杰只說了一句“先唱歌吧”,便用一支話筒、一個麥架,讓大家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有人決絕,臺灣地下樂團的主唱蔡維澤,想要找到與主流音樂的平衡點……第二季節目播到這里,三大賽道集結完畢,登場的每個人都是“清晰”的,找不到毛不易的影子,但坦率地說,他們又都有成為下一個“毛不易”的充分可能性。
當偶像養成節目已經有相當主流的受眾規模,《明日之子》第二季要做的就不再是“自我復制”了,而應當讓人們看到年輕人對于成為“偶像”的自我主張,這種態度本身會比單純的才藝展演更有銳度。
更進一步,也可以由此厘清此類節目創作的一點重要啟示:對圈層結構的深耕,首先應洞悉和理解不同個體的差異化價值訴求,而不能將其視作一個不言自明的群體面貌一概而論。從這一基本視點切入,我們會發現當前頻頻涌現的同類型節目雖然都試圖追求關于“年輕人”的意義生產,但其中多數并未真正地回應年輕人的情感需求——都在談“成名的想象”,但《明日之子》帶來的啟示在于:你得首先成為自己,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夢想。對每個個體的表達賦權,恰恰是今天的流行節目文本在紛繁的形態背后時常會被忽略的東西。
過去一年,《明日之子》第一季最強廠牌毛不易共創作了14首單曲,今年5月發行的專輯《平凡的一天》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銷量突破400萬。這個節目催生了“巨星”毛不易,讓人們看到重新定義“偶像”的充分可能性。
但是不是因為如此,我們就喪失了對變化中的流行更多的解釋能力?此時此刻,雖然無法定義下一個“毛不易”究竟會是什么樣,但《明日之子》第二季對“流行”的引領能力已然呼之欲出,這也正是節目的“銳度”為人們所創造的想象空間。
當然也需要警惕,“銳度”有邊界,并非越高越好,否則易于陷入節目對“偶像奇觀”的過度追求之中。當重回舞臺的張洢豪演唱完自己的原創作品,幾乎所有人都在肯定和贊嘆,李宇春突然問:“我就很好奇的是,這首歌你是為薛之謙的風格創作的,還是你為你自己創作的?”吳青峰也有相似的體察,是“殘影的感覺”——說到底,把自己做好,就是“銳度”的題中應有之義了。
從節目創作的層面來說,不失真、不刺眼,平視每個年輕選手的異質特點,《明日之子》第二季所要呈現的始終還是充滿青春正能量的個性主張,這是這個時代的流行文化所需要的樣貌,也是今天的流行文化表達中常常被視作“不足為奇”的那一部分。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從毛不易到更多年輕人,也側面反應出了節目對于這種平衡關系的拿捏和把握。
“沖撞”:“明日之子”的邏輯原點
作為盛世美顏賽道的星推官,李宇春在節目中的宣言是:“用音樂炸毀這個俗艷的賽道”;新加入的吳青峰,也用一句“發現未被定義過的光,找尋創作的更多出口”定義新一季的盛世獨秀賽道。
賽道的意義在于更有針對性地開掘不同個體所具有的潛質,在上線的兩期節目中,三大賽道都已集結完畢。從總體的觀感來看,較之第一季,《明日之子》第二季在賽制的構建方面加重了關乎“態度”的考量。
無論是“美顏”“獨秀”“魔音”三大賽道的特質確立,三種各異的文化標簽讓整個節目的氣場“沖撞”氛圍濃重:或是學員隨時的battle補位、星推官的兩次搶人資格、“勇闖時刻”等,比賽變數隨時上演,把節目中包括星推官在內的所有人都置于無數的變量當中。當學員表現不夠理想時,也不再有待定的緩沖,直接淘汰,“感情牌”不管用了,這對于觀眾觀看此類節目的體驗而言無疑也是一次“沖撞”。
哇唧唧哇娛樂文化副總裁、首席內容官馬昊用“高考填志愿”來形容節目的議程變化,“每個人填志愿,不是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嗎?其實有的選手也是符合各種標準的,星推官自己心里有標準,所以我們希望選手對音樂的態度和星推官的態度產生碰撞,讓不同賽道之間的選手、不同賽道之間的星推官都產生碰撞。”
所以,“沖撞”的價值,并不止于為節目帶來戲劇張力,更體現在節目本身“態度”的傳達確立。作為一檔著眼于年輕偶像成長和發掘的節目,這一季《明日之子》規避了“造星”這一普遍訴求,而堅定地選擇在普通人既有的特質中挖掘出其成為偶像的潛質。這也是在經由“沖撞”之后對偶像的一次再構造:偶像從來不是“平地而起”,而是擁有一定“隱藏技能”的普通人在成長中不斷被發現的過程。這一底層邏輯的關照,已經構成了走過兩季的《明日之子》非常鮮明的節目形態。
進一步來看,“沖撞”的意義更體現在,偶像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李宇春在節目中反復談到“成長”——正是成長的過程,讓偶像擁有了能更被大多數觀眾自我投射的可能性。吳青峰甚至也預感,“參加這個節目或許成長最多的不是選手,是我”。
李宇春出道的2005年,她以個人之力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心中暗藏“自由”“反叛”的象征;以“火星歌”亮相的華晨宇最初幾乎就是“異類”音樂人的代表;吳青峰獨特的嗓音和詞曲讓他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浪漫氣質;無限流量加持的楊冪時常被推向流行的風口浪尖……事實上,四位星推官本身就代表了中國偶像審美突破的幾個關鍵節點,自然也成為了節目在選拔代表性方面的重要標簽。隨之帶來的就是“說服力”,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節目對于“偶像”培養的節目建制也在專業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便是去年廣受爭議的“盛世美顏”賽道,在這一季中也構成了重要的立意創新點;另外兩大賽道在星推官匹配上亦有了更準確地把握。
《明日之子》第二季營造了一個更為多元的價值傳播空間。兩期節目播出后,有不顧一切嗨翻全場的rapper,也有把情歌徐徐道來的干凈少年,還有一言不發但一唱驚人的原創歌手……選手的多樣性和層次性都不斷顯現,這也符合節目基本的立意線索:既然是在談“成長”,節目的呈現本身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更匹配真實審美的訴求。
總體看來,本季《明日之子》里星推官與學員雙向的強競技性體現,對流行的影響,恰恰符合“沖撞”一詞在節目slogan中的邏輯關系:它是所有引領和流行的邏輯原點,就像大爆炸是宇宙的開始一樣。
在對節目展開合適的“銳度”構造過程中,“沖撞”也在這一種升級中找到了具體的落腳點。
“流行”:這是一個話語權的問題
爆款和流行幾乎是同義詞。
有人說,“什么算是流行?有人去模仿。”因為后來者給出的無限側目,才顯得首創者的力量無比強大。創作者對爆款的追逐,和人們對流行的追求一樣,其實都容易陷入“固定的框架”或是“未來的迷茫”中。騰訊視頻不久前收官的《創造101》算是上半年的現象級節目,都說這檔節目“出圈”了,文化表達是一種原因,內嵌其中的“創造力”則是另一方面。
對于平臺來說,站在一個高點上進行自我迭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從第一季步入第二季,《明日之子》的轉型必不可少——這不僅是節目創新的訴求,也是平臺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生產的必由之路。
怎樣才能擺脫思維定勢的枷鎖?
“流行”的本質,就是對未來文化趨勢的一種想象性生產,但這種想象并非抽象不可感知,太多節目都在談“流行”,但究竟如何來理解“流行”,卻是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命題。
對于個體來說,“流行”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忠于自我的精神追求;而對一檔節目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對于“話語權”的建構——如何建構?《明日之子》第二季的答案是,不預設答案,只做對流行的反觀和再現,因而它所營造的是更多種可能性,從“追逐者”亦或“效仿者”的身份中抽離出來。也由此,它能夠掌握節目對于流行文化構造的主動權:從來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流行,一檔節目可以做的是讓大家相信“流行”出自大眾并且可以從既有的社會文化中管窺一二。
《明日之子》第二季還會往前繼續走,未知的驚喜或許還會不斷上演,但至少已經能從既有的播出中窺見這些“種子學員”的未來圖景。當所有創作者都在喊著用100種方法追求爆款時,《明日之子》第二季還在蟄伏里覓得力量:它沒有預設“流行”,但它擁有引領流行的勇氣和視野;它不刻意“出位”,但它在“提高銳度”和“擴展維度”這兩條路徑上豐富節目。
相信《明日之子》已經厘清了自己的優勢和位置,縱使來到第二季,但它也似一個新人的模樣,站在賽道的起點,準備好了沖撞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