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近2000名市民和游客歡聚在鴨綠池戲臺廣場。74歲華語音樂傳奇陳彼得深情歌唱,從《阿里巴巴》到《遲到》,從《一條路》到根據辛棄疾詞作改編的《青玉案.元夕》,一次次掀起“全場大合唱”。“我感恩能在辛棄疾老家齊魯大地歌唱,我愛音樂,我愛即墨!”情到深處,陳彼得滿含熱淚,深深感染了現場觀眾。
當日,2018即墨古城國際民謠季收官。自4月21日至6月30日,來自上合組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的30組百位音樂家,歷時70余天,在即墨古城開展了音樂家駐留、跨界融合創作、日常演出、大型音樂會、外景錄制、藝術作品出版留存、音樂家親子互動等系列活動,加強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為“一帶一路”文化板塊注入新活力,更打開了人們音樂生活的新方式。
國際化與民族性兼具,中國敘事的國際化表達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風嗎?一支外國知名樂隊,演繹中國網絡神曲“小蘋果”。6月17日,致力于世界音樂演出的Balkan Awareness現身即墨古城。經這支外國樂隊演繹,耳熟能詳的“小蘋果”變成堪稱世界級水準的音樂作品,臺下聽眾跟著集體嗨唱……
國際民謠季期間,先后邀請11組海外音樂家在古城演出。他們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加拿大、法國、美國、意大利、愛爾蘭、波蘭、烏克蘭等18個不同國家。
民謠季,讓音樂融入生活的種子在古城生根發芽,持續影響和豐富著民眾的生活。活動持續時間之長、輻射國家之廣、參演音樂人之多,堪稱國際民謠盛事。
親民、接地氣,家門口與國際音樂文化零接觸
“親民”是2018即墨古城國際民謠季的關鍵詞。
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傾聽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演唱,還可以和他們友好互動,接受藝術家手把手的指導。
“我已習慣周末假日來古城聽民謠”,市民陳可染來自青島市南區,2018春夏之交,他在即墨古城度過了一段“民謠無處不在”的歡樂時光。“舞臺設置人性化,音樂家們經常走下舞臺,與觀眾互動,尤其是在戶外街區的演出,和觀眾完全是零距離。”
民謠季期間,開設“民謠在路上音樂人工坊”,參與演出的國內外音樂人作為工坊主人,通過演示、對談、排練、手把手教學等方式,與市民游客密切交流。民謠季還啟動“即墨古城新樂府音樂家駐留計劃”,歡迎世界各地優秀音樂人潛心古城,創作音樂作品,向全世界傳播古城。
對話“民謠與城市性格”,培育城市文化氣質
“如何完成一個充滿生活趣味、培養音樂審美、與百姓息息相關的音樂活動,一直是破題的關鍵。”2018即墨古城國際民謠季策劃人、十三月文化創始人盧中強介紹。
4月21日,即墨古城學宮,“民謠與城市性格”名家對話拉開民謠季序幕。付林、劉卓輝、孫冕、黑楠、樊國賓、王磊、王炬等音樂“名家”和行業翹楚,圍繞“即墨以民謠古城的方式持續打造文化地標的意義”、“即墨古城對民謠生態的理解和更國際化的布局”等主題展開討論,為古城與民謠深度融合獻計獻策。
民謠季期間,法國文化交流使者、創新融合烏德琴演奏組合Duoud,以即墨國家級非遺項目即墨柳腔和即墨盲人大鼓書取材,在即墨古城重現好萊塢經典影片《Begin Again》的街頭實景錄音場面,呈現出一套充滿化學反應的影像產品,近期還將完成一帶一路中外音樂家合作計劃中的一張專輯錄制。
傳統與現代相處相容,音樂基因植入民眾生活
因為民謠,歷史和現代在此相逢。
這里充滿傳統與古典的味道,但也生長著傳承和創新的力量。這里有源自原始部落的非洲鼓舞、吉普賽爵士音樂,有最為古老的樂器——傳說14世紀誕生的印度西塔琴,有自帶西域游牧民族氣質的沙棘草樂隊,有融合南方原生態山歌、彩調等元素形成的南派世界音樂馬幫樂隊。尤其是西塔琴大師Niladri Kumar發明的融合吉他特色的改良西塔琴,在即墨古城的演出令人嘆為觀止,讓人們對古典和現代的邊界完全迷失……
音樂基因植入民眾生活。古城、民謠、國際、傳承、創新、現代,這些元素隨著音樂融入人們的血脈,將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此過程中,即墨古城也向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中國的“納什維爾”邁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