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只有20個字的小詩《苔》一夜之間刷屏。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因為《經典詠流傳》里的一段演繹被喚醒,僅3天,微信端與《苔》有關的閱讀量就超3000萬,成為春節期間朋友圈最熱話題。平昌冬奧會“追風小子”武大靖創世界紀錄“超速”奪冠,就有媒體以這首詩中的“青春恰自來”作為標題。
更為重要的是,歲月的風霜雖然讓巫漪麗老人的身體并不挺拔,鏡頭前所展現的雙手是蒼老的,但當坐在鋼琴前,老人的眼睛是明亮的,渾身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量。《經典詠流傳》所有傳唱人中,無論是年輕的王俊凱,還是88歲的巫漪麗老人,讓觀眾不僅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溫度和情感,更讓觀眾看到對經典作品了解至深的經典傳唱人身上的那一份從容和優雅,這一份從容與優雅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就像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所談到的,詠讀經典實際上是表達共同情懷,對先祖、文脈、價值的認同和記憶,“節目尋找到大家共同的情感寄托點以及直擊我們情感的動情點。”
經典詩詞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詩詞中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現代人依然可以通過文字感受詩詞背后的“生命故事”。《經典詠流傳》對經典的選擇,也正是央視價值的體現。
《經典詠流傳》做到了對經典詩詞更具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讓年輕群體從更年輕化的語態表現中去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我們不是在展示品鑒一件件古董,我們要讓經典通過我們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節目制作方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表示,不同于以往詩詞節目或音樂節目競演的方式,《經典詠流傳》重新研發了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形式,實現模式上的突破。
《經典詠流傳》把音樂節目與文化節目的創新巧妙結合在一起,這樣創新的形態在網絡上能夠引起年輕人追捧;節目在新視聽、新故事和新知識上都做到了突破,通過不同文化形式和不同傳媒形式的結合,讓古老的詩詞煥發出了嶄新的生命力。《經典詠流傳》節目以經典詩歌詩詞為核心內容,聯動了整個中國音樂界上百位創作人和歌手。田梅大膽創新了節目嘉賓模式,讓站在舞臺上的嘉賓都作為經典傳承人,從格局上升級了節目的文化傳承感。
對此,總導演田梅解釋:我在1988年8月湖北荊州電視臺 主持人、記者,“我們最早定位是一個音樂節目,后來改為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現在最終定位是一個文化節目。其實作為一檔文化節目,詩詞的解讀感覺是不夠,但其實,因為有音樂作為載體,其實我們每一個嘉賓的故事都是在詮釋解釋詩詞,四分多鐘的音樂,十多分鐘的解讀,我們希望用當下的語境與環境詮釋詩詞的意境。”田梅坦言對于節目的定位和創新形式的過程都十分艱難,但有了今天這樣的關注度,那么至少證明把古詩詞改編成流行音樂的這種方式解決了文化節目普及性和音樂節目沒有文化底蘊的雙重問題,“我們確實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