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北方游牧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鄂爾多斯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和瑰麗秀美的民族文化,始終保持著這個城市特有的青春和活力。日前,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舉辦的“鄂爾多斯文化神州行--2018西安活動周”更是強勢席卷了這座古城。活動以文藝展演、文物展覽、非遺展示、旅游推介等多種形式,讓廣大的西安市民真切感受鄂爾多斯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脈,并沿襲了自古代“絲綢之路”以來兩地的文化交流傳統,更深一步地促進了兩地的全方位交流。
傳統與現代碰撞 民族與世界交融
馬頭琴作為蒙古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不僅是牧民和民間藝人鐘愛的一種樂器,更是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理所當然,馬頭琴交響音樂會《北疆雄風》作為本次文化交流的首場演出,為活動贏得了開門紅!不少觀眾在演出開始前便早早來到了西安音樂廳門口排隊等候,期待著一睹馬頭琴的風采。而中國唯一的一支以馬頭琴為主弦樂的交響樂團——中國烏審馬頭琴交響樂團進行的演奏也完全沒讓觀眾們失望,樂曲遵循了“傳統和創新各占一半”的原則,深沉粗獷、高亢激昂,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傍水草而居、開闊豪邁的草原風格,使觀眾們近距離感受到馬頭琴的魅力,感受到鄂爾多斯包容而不失特色的民族精神!
多元文化造就的鄂爾多斯不僅有奔放的音樂,還有草原風情濃郁的民族舞蹈。大型民族舞劇《森吉德瑪》一經上演就迅速點燃了觀眾的熱情。《森吉德瑪》改編自草原上一個古老的傳說,講述了作為蒙古人心目中“美的化身”的女主人公森吉德瑪與其戀人布日古德面對現實的磨難依舊對愛情忠貞不渝、對邪惡勢力不屈不撓的故事。這個故事更被稱為“中國的朱麗葉,草原的祝英臺”,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卻傳遞著相同的價值取向,民族與世界之間不是隔閡,反而更是相互呼應的。而在傳統民族歌舞《心中的草原》的表演中,不僅結合了舞蹈、歌曲、重奏、合奏和呼麥等多種藝術體裁,還融入了極具現代感的新式歌舞,多種文化藝術互為映襯、渾然一體。
《森吉德瑪》
《心中的草原》
非遺盡顯草原風情 民族文物展現歷史文化
鄂爾多斯是游牧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本次“薪火相傳——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的特色展覽自然亦離不開草原風情。此次展出的鄂爾多斯非遺,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鐫刻著深深的草原文化烙印。
作為草原民族,馬具無疑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具,鄂爾多斯相比于其他民族和地區的馬鞍具來說,裝飾華麗,用料較為考究,且制作技術更為精良。而在馬頭琴制作技藝現場,一位年長的非遺傳承人則拉起了悠揚的馬頭琴。此外,達拉特燙畫技藝也展現著獨特的地域風格。燙畫是用火燒熱烙鐵在葫蘆、木板、三合板、家具上熨出烙痕作畫。達拉特燙畫技藝以蒙元文化、黃河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為創作背景,內容多以反映蒙古族歷史典故、人物、宗教和農耕生活為主。
作為首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現場展出的鄂爾多斯服飾也吸引了不少觀眾。鄂爾多斯蒙古族繼承了宮廷服飾文化的精髓,結合北方游牧民族、漢族等各文化的特點,創造了獨具魅力的鄂爾多斯服飾藝術,可謂是蒙古族服飾藝術百花園的一枝奇葩。
為了展示國家級非遺成吉思汗祭典的特色,此次文化周活動還特別舉辦了,“八百年不熄的神燈——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本次展出210件展品,從元朝到清朝再到現代,囊括了金銀器、青銅器、瓷器、樂器以及生活用具等各類精美器物,最隆重的可謂是精致、小巧的青銅鎏金景泰藍器皿以及有著美好寓意的紅珊瑚支撐的頭戴,只在節日才會佩戴的頭套,其重量越重代表越為富有、隆重。本次文物展通過展示十三世紀以來鄂爾多斯蒙古族保留的多種民俗文物,不止展現了鄂爾多斯游牧文化的獨特魅力,更為生動地表現了融合祭祀文化、宮廷文化后的鄂爾多斯歷史文化的多元的精神訴求。
傳承蒙古文化 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
今天的鄂爾多斯,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天然寶庫,也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活態演繹舞臺。鄂爾多斯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趙子義表示,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能夠加強與其他地區、民族的學習交流,促進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互通,讓神秘而又厚重的鄂爾多斯文化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形式延續下去,進而探索鄂爾多斯蒙古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之路。我們始終相信,文化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無窮的生命力。“鄂爾多斯文化神州行活動”舉辦12年以來,傳承蒙古文化已經成為根植我們內心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我們也將繼續保持著激情與熱愛將這個意義重大的活動堅持下去,一如繼往的投身于這項偉大事業中,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