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第十六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系列活動在中國傳媒大學1500人報告廳隆重拉開帷幕。在該日的開幕展映中,由90后鬼才導演畢鑫業于2011年創作的網絡電影《再見金華站》,在時隔七年之后,再次出現在“半夏”的舞臺上。
重回“半夏”的,除了《金華站》,還有從傳媒大學畢業六年之久的畢鑫業。作為豆瓣超高分系列劇《一起同過窗》的導演和編劇,畢鑫業卸下了商業化的成熟和小有成績后的所有標簽,欣然回到母校,與廣院的師生們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當年青澀的“處女座”。
展映共播放了四部往屆“半夏的紀念”的優秀作品。作為第九屆“半夏”參賽影片的《再見金華站》是其中年代最為“久遠”,也是唯一的一部故事片。它是畢鑫業在創作《一起同過窗》前,著名的“高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微電影盛行的時代,一經分享就獲得了超過500萬的點擊量,也成為了當年人人必看的經典。
《金華站》作為壓軸影片登場。現在看來,它“標清”的畫質和“渣”一般的混音,相比當天展映的另外三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都顯得“格格不入”。但《金華站》真摯感人的故事,依舊獲得了在場觀眾們的共鳴和認可,現場時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放映結束,1500人報告廳內的掌聲經久不惜。
在隨后的交流環節中,畢鑫業被主辦方邀請上臺,接受來自母校師弟師妹和粉絲們發起的猛烈互動。一位同學問道,作為時下市場追捧的青年導演,看到自己曾經稚嫩的作品,有沒有想過翻拍。畢鑫業笑稱,在接到“半夏”展映邀請時,自己找出了《再見金華站》的工程文件,打算對畫面和聲音進行重新處理,但他最終放棄了這波操作。他表示,《金華站》有的正是那個年代那種技術下特有的“粗糙”,帶有21歲時“不成熟”的畢鑫業的青春烙印。他想讓自己每一個時期的作品就停留在它應該屬于的“當下”。現場粉絲也對他的想法表達了肯定,并感謝畢鑫業的作品記錄了每一個觀眾在每一青春時期的共同記憶。
還有細心的粉絲發現,《一起同過窗》中,主角們競相參與的“五月的紀念”影像大賽正是以“半夏的紀念”為原型創作的,追問了畢鑫業對于“半夏”的特殊感情。畢鑫業坦言,作為“半夏”的主辦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曾經的學生,“半夏”是他夢想啟航的地方。大一的他只是一個在“半夏”頒獎典禮上打追光的工作人員,羨慕著追光下手握獎杯的獲獎者。大三時他創作了《再見金華站》參投了那一年的“半夏”,卻最終與獎項失之交臂,成為大學時的遺憾。
但是今天,他和他的《金華站》以另一種身份回到“半夏”的舞臺,在感謝主辦方讓自己圓夢之余,畢鑫業向臺下同樣懷揣“影視夢”的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動情道,正是當年的欣羨到遺憾,成為他逐夢的原點,激勵他在后來的時間里一步步踐行自己的初衷。他鼓勵在場的師弟師妹們,無論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只有相信自己的創作,并用心講述好故事,才可能會有被觀眾認可的那一天。
縱觀畢鑫業后來的作品,從《我要進前十》到《騰空的日子》再到《一起同過窗》系列,每一部都能看到技術上明顯的成長和進步,以及他在創作當下年齡段中獨有的幽默和思考。但不變的,是他對個人風格一以貫之地堅守,和對講好故事的堅持,形成了獨有的“畢式喜劇”和畢鑫業標簽顯著的青春劇廠牌。
除了給同學們注入一劑“雞血”,畢鑫業也大方地向在場觀眾送去福利,透露了從《金華站》到《同窗》一路走來的諸多隱秘細節和爆笑八卦,收獲了在場觀眾的無數的掌聲和歡笑。當然在被問到《一起同過窗》第三季的創作問題時,畢鑫業又再次像微博上的他那樣“吝嗇”起來,也引發了現場粉絲無限的期待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