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的在線電影票務平臺的貓眼,也身陷負面輿論之中,只因其同時參與了《后來的我們》這部影片的出品與發行。因為多重利益關系,部分業內人士和媒體自然會懷疑是貓眼自導自演了這場大面積退票事件,并將之視為高新技術刷票房的新案例,對之口誅筆伐,譴責之聲震耳欲聾。
同時,對于貓眼是否能夠“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貓眼在票務領域形成壟斷優勢之后再涉足發行,是否有違市場公平、是否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討論,也爭議四起。
那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貓眼是否真的像網傳那樣監守自盜刷了票房?貓眼是否會出于利益沖動鋌而走險做出擊穿底線的競爭動作?這一切還是謎團,看起來并不像人們最初想的那么簡單。
《后來的我們》票房一騎絕塵,何必因小失大暗箱操作?
我們都知道,人們在做某一件事兒時,必然會有其做這件事兒的原因或動機。那么,延伸到《后來的我們》的退票事件中來看,貓眼真的有做這件事兒的動機嗎?
對此,貓眼COO康利在其5月3日召開的媒體懇談會上做出了相關回應:《后來的我們》在預售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壓倒性的領先優勢。不止是預售,它在整個宣傳、營銷的過程中,在各項營銷指數上都是一騎絕塵的狀態。不管是貓眼也好,還是與這個電影相關的任何一個利益方也好,在已經取得巨大領先優勢的狀態下,誰會去做幾百萬量級的影響?”
事實確實如此!首先,市場對于“前任”類型的故事有著非常大的需求。分手的遺憾是大多數觀眾都曾有過、或者正在經歷的故事,而將這樣的故事拍成電影無疑會戳中無數人的內心,激發強烈的情感共鳴。縱觀近幾年推出的此類影片,也無疑都呈現出小成本、高票房的特點,以剛剛過去的《前任3:再見前任》為例,其累計票房突破20億,但制作成本只有3000萬。這都說明了,此類的影片是符合市場需求的,也有著超高的投資回報率。
與此同時,可以肯定的是,該片在前期宣傳方面無疑是成功的:諸如“后來,我們什么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傷心不聽陳奕迅,分手不聽劉若英”等話語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刷屏,吸引了無數的觀眾及網友參與互動。由此可見,在影片上映之前,其就已經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轟動。
眾多的原因綜合起來,形成了《后來的我們》火爆異常的態勢:截至目前,在貓眼平臺上,該片的想看人數已經達到91萬;淘票票平臺上的想看人數也已經達到86萬。而上映首日,《后來的我們》就獲得了2.8億票房,票房占比高達78.4%,排片占比43.8%。之后,其更是以票房第一的成績持續領跑五一檔,如今,其票房已經突破12億。
而所謂的由退票“暗箱操作”產生的票房又占了到少呢?根據貓眼平臺4月29日發布的聲明:貓眼平臺疑似被惡意刷票并退票數量約38萬張,涉及票房約1300萬,占影片當日總票房的4.6%。作為市場份額最大的第三方售票平臺,貓眼又何必在以及取得億級票房的情況下,為了幾百萬的票房而耍手段?
即使沒有“退票門”,憑借電影本身,《后來的我們》事實上也能取得非常可觀的票房成績。從事件爆發后市場反應來看,《后來的我們》的排片并未有明顯下降,在第二日反而排片率繼續提升,在假期結束后的5月2日,依然高達45%。似乎受退票事件的影響不大。
如果說前期的排片是貓眼通過依靠“假數據預售鎖場”誘騙來的,那么事件爆出影院“明白真相”之后的高排片又該如何解釋?
由此可見,陰謀論者提供的那套操作邏輯雖然煞有其事,但于情于理卻根本講不通。貓眼這“鍋”背的還真是挺冤的!
平臺造假后患無窮,何必以身試險自斷生路?
對于此次“退票門”事件,貓眼置身旋渦中心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本次事件中,貓眼不僅僅是作為第三方票務平臺而存在,其還是該影片的出品方和發行發。因此,貓眼也被認為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而對于“退票門”的原因,也有人幫貓眼說出了“理由”:其或許是利用虛假的數據營造影片預售火爆的態勢,以此綁架更多的院線提高排片,最后退票,全身而退!單從本身來看,此方式似乎順理成章,但在實際情況中,如此邏輯真的行得通嗎?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售票平臺,到如今占據60%的市場份額,貓眼已然成為行業的一方巨頭,在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同時,其也收獲了大批的用戶。此時,貓眼是作為一個“服務性的平臺”而存在的。
就像其COO康利所說的:我們是一個服務平臺,我們銷售全國電影院的電影票,同時也賣全國所有上映電影的電影票,我們不能拒絕任何一個電影在我的平臺上銷售,也不能決定任何一個電影在我的平臺上銷售,我們只是中間的服務商,給各個產業合作伙伴提供服務。
正是應為平臺通過對用戶和市場的洞察能力,貓眼才可以深入電影發行環節,打造電影發行能力,成為國內新興的電影發行力量。據數據統計,其主發行的電影均取得較好的票房成績:《羞羞的鐵拳》票房超22.1億元,《捉妖記2》票房近22.4億元;而此次《后來的我們》,媒體的映前預期也普遍在20億以上。
由此可見,貓眼已經積累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及品牌影響力,而且獲得了豐富的上下游產業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電影上映前進行大規模退票,不僅是在欺騙消費者、欺騙院線、欺騙眾多的合作伙伴,更是在挑戰行業的底線。而這么做的結果是:被上下游合作伙伴拋棄、被整個行業絞殺,將多年來一手打造的品牌形象付之一炬,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已然成為行業巨頭的貓眼,為了一個項目、為了區區幾千萬的票房去以身試險?你認為這中間的可能性有多大?
上市在即,何必節外生枝自毀前程?
從去年底開始,有關貓眼要上市的消息就不脛而走。外媒陸續披露有知情人士稱:貓眼正在積極推進上市事宜,擬估值200億元、募資10億美元,赴港上市,而且年內上市的概率很大。對此,有券商分析師表示:票務平臺堪稱影視行業最穩妥的獨角獸,如果貓眼真的估值達到200億元,那么毫無疑問,其很快就將成為行業龍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企業必定是小心翼翼,在業務上也是穩中求進,竭力避免發生任何負面消息,影響上市的進程。而在一部檔期冠軍電影上映前進行大規模的退票操作,無疑會造成明顯數據異常,引起相關部門關注并展開調查。這對于其IPO之路是非常不利的,貓眼會不知輕重頂風作案、玩火自焚?為了抬高一個項目幾個百分點票房,而影響數百億市值的IPO大事,你覺得可能嗎?
更嚴重的是,若主動挑起“退票門”事件,必然會對貓眼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損傷。一旦其品牌形象坍塌,將會導致用戶的大規模流失,這無異于將自己拼殺多年從BAT手中搶得的市場和產業機會拱手讓人,貓眼會這么干嗎?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退票門”事件疑云重重,貓眼自己主動作假犯事的幾率幾乎為零。更像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有心人的刻意放大激起市場的怒火,為貓眼的上市之路使絆子!以實現其徹底攪黃貓眼IPO、挑撥行業矛盾、逼迫貓眼出局的目的。
不得不承認,此次異常蹊蹺的“退票門”事件,是在向整個影視行業的所有參與者敲響警鐘!隨著主管部門深入調查取得進展,事情真相終會露出水面。但行業的規范之路,卻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