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的跳躍式發展,一些影視作品成型的周期越來越短,藝人核心說也躍然紙上,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場行業對話中,編劇九夜茴給出了不同的回應,真正能成就藝人的作品不是以藝人為核心,中國的影視行業缺少匠心精神。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席娛樂官專場今天高朋滿座,而作為影視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美國行業經驗成為了業內大咖分享的熱點。近年來,中國影視市場實現跳躍式發展,國內影市去年輕松突破559億元票房,而電視劇市場更是年產超過1萬集。不過行業繁榮的背后,影視作品的制作周期越來越短,而作品以藝人為中心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耶開始影響行業內容的生產。
行業看起來很快 缺少匠心精神
作為《匆匆那年》、《花開半夏》等熱映熱播作品編劇的九夜茴則并不認同這種理念。“我們現在這個行業,大家制作、創作的速度很快,我就遇見過在劇本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那邊已經開機了,這種就很難做到劇作角度上的縝密性。”
她表示,比如這個場景已經出了,后面的劇本就不可以再寫到這個場景,要不然重復取景,從制作上來說壓力很大。假設從編劇角度來說,他考慮的是整個故事的完整性、情節的完整性、人物的豐富性和好看程度,按說這種重復取景的問題不應該在他的考慮范圍內,但是一邊拍攝,一邊做劇本,就很容易出現這種問題。
而行業的另一種現象是,很多人在不了解內容的前提下,就一窩蜂的涌入項目,對于項目都沒有基本的認知。
九夜茴回憶,她之前接觸過一位藝人經紀人,對方過來跟談的時候,一集劇本都沒有看,盡管雙方溝通的很愉快,但是她會發現,藝人經紀人對于藝人要演的角色并不怎么了解,“我也會開玩笑說“你怎么知道好?”他說“好多人都說好,別人都說好。”這也是行業的一個現狀。
據了解,九夜茴所在的鳳凰聯動影業在開發一個劇本時會打磨很長時間,比如他們在做的一個古裝項目劇本的反復打磨已經達到三年之久,他們會找北大中文系的專門去研究古代文學方向的博士來進行跟蹤和修正。而今年,鳳凰聯動影業的院線電影項目《初戀愛》也將正式開機。
“我相信只有在創作的沉淀之下,后續反而會快一些。大家都看到劇本的時候會紛紛認為好,在制作層面的時候也不會浪費那么多的時間。我希望的是,所有大佬們都可以給編劇這樣的匠心的創作環境。
能成就藝人的作品往往不是以藝人為核心
與國外對劇本為核心的行業理念相比,在國內影視市場,劇本依然是一個誰都能動的“蛋糕”。
現在國內的編劇基本上就是一個委托制,制作公司找到編劇創作劇本,創作完這個劇本,找誰拍,誰演,會拍成什么樣,這基本上不在編劇可以涉足的范圍內,他基本上在創作的那一刻就停住了。
而國內的一些現象也讓九夜茴感到困惑,“行業內會有藝人再帶一個編劇進組。從我這個編劇的角度來看,這種是挺匪夷所思的。因為我不知道帶進組的那個編劇需要做什么,不管是潤色臺詞、豐富人物還好,我認為在最初的創作階段都應該基本完成了。
在九夜茴看來,編劇寫好的劇本每一句話、每一個臺詞,甚至每一個場景都有它獨特的意味,可能是前后呼應的,是不能單獨的從某一個角色的角度單獨拎出來看的,如果中間出現調整,它一定會有損傷。國內最能成就藝人的作品,恰恰是考慮他個人因素最少的情況下。
目前,很多創作者在開劇本會的時候就在不停的“自我閹割”,在討論人物的時候就在想,這么寫他會不會觀眾就不喜歡他了?在寫的時候,就在替藝人的經紀、藝人粉絲做糾正,在創作層面上,已經被不應該源于創作的聲音給糾正掉了。
“如果有這種為藝人單獨定制的,我覺得也不源于藝人個人本身,而是源于他更像哪一類角色,我們提起他的時候,會覺得塑造這一類的人物是非常有準確度的,也不源于我對你的流量、粉絲服務,我覺得這其實是不成熟的商業模式,成熟的商業模式應該是對好內容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