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唐言)旅游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才能更有生命力。近年來,文化與旅游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體驗形式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文化旅游也成為全國許多地區發展的重點之一。如何把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從旅游方面看,無論是旅游的推介,優化整合旅游環境,還是旅游項目的打造都需考慮文化因素。挖掘景區的文化元素,通過文化演藝、表演,文化產品以及文化展示,使景點更有文化內涵,更符合文化旅游的本色,使文化旅游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旅游更富有內涵。
提到特色文化旅游,縱然不能錯過洛陽這座千古名城。說起洛陽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就曾在《過洛陽故城》中寫到“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河出圖、洛出書”,道學發源于此、儒學興盛于此、理學光大于此,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都誕生于此,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洛陽地處天下之中,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在這里你不禁會感嘆,這座城市歷經滄桑的歷史面容正在神奇般地煥發著青春的氣息。你更會驚奇,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竟然會與現代時尚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洛陽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其血脈之中。近年來,洛陽積極用文化裝點旅游,“文化+旅游”,更是讓洛陽這座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為結果。正是在文化與旅游這樣千絲萬縷的碰撞與融合之中,中國首部大型山水實景史詩劇《武則天》由此應運而生。該劇作為洛陽盛世唐園文化產業園重要文化旅游項目之一,耗資2.8億人民幣,該劇將現代聲光、電控模型、電技術、舞美相結合,以洛陽為歷史背景,全劇以全新角度、深入剖析展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從14歲入宮到82歲去世光輝而波瀾壯闊的一生。劇中以洛陽最珍稀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盧舍那佛的雕鑿過程為解構,講述了武則天是如何在被士族階級“妖魔化”的聲浪中,為踐行為民為理想,不怕犧性,舍身取義,鑿肉成佛,敢于與頑固僵化的舊勢力作斗爭的,鮮活的,最終成為的一代明君的故事。劇中將武則天這個歷史人物與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通過表現開鑿石窟的過程,讓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睜眼了、笑了、活了。”除去活靈活現的表現形式和史詩般千回百轉的劇情之外,全劇更是臺詞更上下足了功夫,汲取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燦爛的詩詞格律之精髓,上下皆運用古詩詞仄韻的語境,音韻之美不可比擬。除此之外,劇中還融入了盧舍那大佛、牡丹、洛陽方言等地道的“洛陽元素”,多個方面均是第一次呈現。
對中國人而言,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需要激發文化自信這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型史詩劇《武則天》的出現并不是在于說一段歷史,講一個故事,其真正的意義是在于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起觀眾的記憶與情懷,讓觀眾從中感受其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從而揚起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現階段,實景史詩劇《武則天》通過幾個月的試演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已然成為繼白馬寺和龍門石窟之后洛陽旅游市場上的第三輛“黃金馬車”,成為洛陽最具有深厚人文氣息和歷史文化的新名片。由此可見,只要堅持“文化+旅游”戰略,通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度捆綁式的發展,與祖國一同“文化成長”,河洛大地所煥發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光彩中的文化光彩,也必將更加瑰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