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熒幕很久的李小萌,最近出現在騰訊新聞新推出的《@所有人》欄目中。在首期節目中,李小萌帶領她的嘉賓團隊圍繞“孩子,你不成功也沒關系”的主題,對當下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看慣了形式大同小異的演講類節目,原本對這檔節目期待不高,沒想到看了一期有點被圈粉。上演講節目,“說”確實是核心,但怎么說、說什么還是很考驗功力的。《@所有人》挑選的都是貼近生活的話題,嘉賓把個人經歷和優質觀點講給觀眾聽,故事化的剪輯方式和適當的字幕特效,能讓習慣了熱鬧的觀眾安靜下來聽他們“好好說話”。
全國首檔團隊演講,把觀點通過故事說出來
在各路真人秀讓觀眾逐漸審美疲勞后,泛文化類節目在熒屏上崛起。《@所有人》從生活出發,對當下的熱門話題發表言論,集合多位嘉賓的視角解讀社會現象,在輸出文化價值的同時,也體現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近年來,教育一直是熱度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詞,第一期節目就圍繞教育問題展開,講述親身經歷的事給觀眾以啟迪和思考。
李小萌首先以媽媽的身份,拋出一個“教育焦慮”的話題,接著各個嘉賓各抒己見,從自身所處的行業出發,結合自己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現身說法。第一個發聲的演講者張釋文先談到了焦慮產的心理基礎。在事實拋出來后,欄目組把話筒交給了楊東平教授,用他研究的數據佐證,讓家長更加直觀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全程以事實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據,也體現出這檔節目的嚴謹用心。之后張釋文進一步剖析了家長焦慮的原因,并且呼吁大家勿以標準化考試這個單一標準評判孩子。曾開辦過幼兒園的粲然,講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經歷,對什么是有用的教育話題進行了深入闡釋。
在各嘉賓的觀點碰撞中,27分鐘的節目仿佛述說了一個當代的教育故事,一反常態的讓演講節目,由一個人說,變為“大家一起說”,觀點更集中,節奏也更緊湊。畢竟很多焦慮的問題,一人想不明白,一個人也說不明白。
創新剪輯方式,為內容保駕護航
這種全新的故事化剪輯方式讓人耳目一新,讓故事主題更加集中和凸顯。《@所有人》討論的大多是社會現實的熱點話題,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人們自身學歷、地域、文化等各種客觀條件存在差異,導致對于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但是并沒有一個衡量對錯的標準。像教育、醫療這些民生領域的事兒,一個人不一定能想明白、說明白。這檔節目就是通過故事化的剪輯,把每個人相對獨立的觀點串聯成一個完整豐滿的故事。讓演講者的觀點交織出現,不僅向觀眾真實揭示了問題所在,還提供適當的思路和方法,讓他們可以將自己代入到情境中去,多產生一些有益的思考。
同時節目也考慮到觀眾觀看的疲勞點,為了讓觀眾的興趣時刻在線,這種剪輯上適當的切換,大量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的同時,也是為了讓故事的講述不拖沓。對于電視媒體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因為嘉賓的演講會基于一個主題進行不同維度的闡述,各嘉賓之間的無縫銜接,要求制作團隊對于嘉賓演講內容有清晰的記憶和縝密的邏輯。
借鑒綜藝新玩法,字幕特效為故事加分
除了剪輯方式之外,《@所有人》借鑒了一些優秀綜藝節目的做法,在字幕、特效方面也做了新的嘗試,通過畫面的變化,增強觀眾對于節目中觀點的理解。
對于嘉賓的重要觀點,節目進行了視覺上的強化。整體背景采用黑色,文案采用白色,對比強烈。文案字幕配合特效,極富視覺沖擊力。整體風格與演講者出現時的彩色形成對比,實現差異化,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對于這個問題的關注度。
字幕之外,節目還加入了分屏對比等特效,增強表現力。在演講者張釋文提到家長之間相互攀比的教育方式,“你家孩子上鋼琴課了,我家孩子也要上鋼琴課”這句話時,畫面一分為二,仿佛就是兩個家長在討論。經過張釋文生動形象地詮釋,家長之間的較勁心理完美呈現出來。為了面子爭個你死我活,何嘗不是生活中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
相比一般的演講類節目,《@所有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創新,讓演講內容更貼近觀眾生活,讓原本有些枯燥無味的演講方式更加生動有力,也更親民。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就有觀眾在下面評論“好想給剪輯師加雞腿,這是我頭一回這么認真看演講”。在精剪版之外,節目也保留了常規的完整版演講視頻,兩個版本,供觀眾選擇。
這并不是騰訊新聞第一次帶給觀眾驚喜。《十三邀》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帶著觀眾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和陌生人說話》打破了固有理念,呼吁人們善待身邊的陌生人和事,《@所有人》則通過演講者的觀點碰撞給觀眾以有益的思考。在節目制作上,騰訊新聞始終思考如何給觀眾帶來新的思考和新的體驗,這是他們一貫的欄目美學。做節目既是一項工作,也是一種藝術,如何不斷創新讓節目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位媒體人職業生涯中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